之前我写了两篇文章,探讨儿童经典诵读为何读,读什么的问题,今天说说最核心的方法论——怎么读。
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儿童应该以三字经、千字文、《诗经》、《论语》、《老子》、唐诗宋词、经典古文为基本背诵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如何背诵,其实也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
根据我个人的思考和实践,我提出了“三四五七诵读法”,这个方法是我本人的原创方法,9月2日,在“父母俱乐部”微信群讲微课时第一次当众提出,这里再次声明,这个提法的所有权属于欢歌本人。
“三四五七诵读法”就是按照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七个字的内容循序渐进安排诵读。诵读古文,其实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枯燥的工作,那种名言金句信手拈来的洒脱从容,面对美景诗词歌赋脱口而出的共鸣移情,必须是在大量的背诵积累后才能达到的质的飞跃,在这之前的量的积累毫无疑问是非常折磨人的。所以一定要慢慢来,循序渐进,让小孩觉得背古文其实一点也不难,稍微下点力气就有收获就能记住才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小孩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千万别一上来就希望孩子能记住《论语》,除非天才,否则是不可能的,那样操之过急只会打击自信心,导致彻底丧失对古文诵读的兴趣。
从三个字的文章开始起步是非常恰当的,一是因为两个字的通常还是词语,而博大精深的汉语中,三个字往往就是句子或词组,其所包含的意思远比两个字丰富,可以说打开思维与表达的新天地;二是因为三个字常常带有节奏感,就像音乐里的“哒/哒/哒”,韵律感十足,朗朗上口,小孩一下就会喜欢上。三字内容的,读一本《三字经》足矣,不应该在这个环节投入过多时间。虽然专家们把《弟子规》也吹捧得很高,但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这本书的。《弟子规》是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看村民们不认字、没文化、无礼节,于是编写了《弟子规》,用浅显的语言教给大家各种礼仪和规范。从本质上来讲,《弟子规》就是培养顺民的洗脑之作,现在很多学校甚至企业让学生和员工诵读《弟子规》,据说效果很好,诵读之后都变乖了,那是因为通过诵读《弟子规》抹杀了个性和思考辨别的能力,只剩下服从当然乖了。相比之下,《三字经》和《弟子规》字数相差不大,内容却非常丰富,“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浓缩了儿童必须懂得的大量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伦理,除却“三纲五常”等极个别内容需要辩证吸收外,《三字经》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启蒙意义。
熟读了《三字经》后,就可以进入“四字”环节,节奏上也增进为“哒哒/哒哒”,这时最好的诵读教材就是《千字文》和《诗经》。《千字文》也是中国古代童蒙读物中的名作,文笔优美,辞藻华丽,非其他通俗童蒙读物能够相比。著名学者章太炎曾说《三字经》与《千字文》比较,有两个不足,即“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仅读上开头这几句,是不是就有一种豪迈、澎湃、磅礴的感觉。读这样的语句,对宽阔小孩的胸襟都是有好处的。《诗经》有三百余篇,自然无需全部背诵。可买一本精选,读读其中的精华之作。
“五字”自然就是五言绝句和律诗,经过之前的锻炼和熏陶,背诵五言绝句和律诗对宝宝们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这个环节更重要的是体会“哒哒/哒哒/哒”或“哒哒/哒/哒哒”这种节奏韵律。然后就是七言绝句和律诗,到了这个环节,小孩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应该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感受和理解。
经过了“三四五七”这样逐步的训练提高,小朋友们的记忆能力也应该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这时候可以开始背诵无固定节奏的《论语》、《老子》和古文。
关于词的背诵单独说一下,个别词牌如《浣溪沙》,上下阙都是由七字句子组成,诵读起来有节奏感和规律性,绝大部分词字数多,情感丰富,不易诵读也不易理解。就我本人而言,也是最近十年才对词的美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所以词的诵读不宜过早,个人觉得起码读过《论语》之后,再开始读词。
本文之前的篇幅都是在论述经典诵读必须循序渐进,其实还有两个原则必须遵守:一个是持之以恒,一个是不断重复。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简略计算过,要读九年方有小成。其实诵读经典和弹琴一样,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坚持,考验的是恒心和毅力。
记忆这件事,除了过目不忘的天才,要想记住当然要尊重遗忘曲线这样的客观规律,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不断的重复,如果你非要问我重复多少遍才行,那我可以确定地告诉你,这个数字是200遍以上。200遍不是我瞎说的,是经过亲身实践的。我刚当老师时,特别要强,所有的古文都要亲自范背,但是当时20几岁,已经过了背诵的最佳年龄,只能死记硬背,每讲一篇新古文,都闷在办公室反反复复地背。一共背过几十篇,当时都成功范背了,一字不错,但是凡是没有达到200遍以上这个标准的,后来都忘记了。特别喜欢的几篇,如《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书》、《郑伯克段于鄢》等,背诵的次数都在200遍以上,虽然不是童子功,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是能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所以背诵这个东西,不在于是不是在记忆力的黄金年龄背诵的,而在于到底下了多少功夫。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我倡导的“三四五七诵读法”爱上背古文,背得快又好,从背诵古文中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