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如果不用心,那与前者有何区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孔子说:“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永远保持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去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是孝了吗?”
“孝”是孔子最为看重的,因为在孔子的哲学体系之中,人伦就像涟漪一样,中心是自己,向四周荡开涟漪,中心就是修身,也就自我,下一层便是家庭中的孝道,也就是齐家,再往外就是君臣,现在意义上来讲就是工作的上下级,也就是治国,管理公司,再往外才是其他人,也就是我们要博爱。
《大学》中的四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入门儒家第一门应该学习的古书。四纲: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在后边第二句有说,因为比较长,后边专门写《大学》的时候再细讲。四纲是说,第一步我们要能通过自身的提升,能明辨事物的本质。第二步,将你的体悟不仅停留在自己身上,要将它加诸到所有人身上。第三步,你的亲为要处于善的目的,而且是自然而然的行为。第四部,这就是大学的道,大学的根本。理解的比较浅显,大家可以先简单的看一下。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到“孝”本身,这几章,孔子从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人物的问答,从而给出不同的“孝”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在穷其所有现象去探寻孝的本质,但无奈“孝”也是形而上的,无法穷尽,更无法定义。
“孝”是什么?“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能养”?“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做到这些就是孝了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可以体会一下“道可道,非常道”的味道。
这些最关于孝的表现,最喜欢“色难”两个字,也是自己做的最不好的地方。
也许我们长大了,都忘记了小时候父母是如何对待我们的,那个时候应该是父母很耐心,不厌其烦的照顾我们。可是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却好像失去了那份耐心。
比如我妈不会用手机,我其实教了很多次,但依然学不会,想着我白天去上班,娃上学了,自己一个人在家,电视也不会开,就只能干在家里呆着,就买了一个手机,解锁教了半天,下了个抖音,教了很多次,结果每天晚上回来,我妈都要悄悄的找我,问我播不了了,我看了一下情况,原来是弹了个广告窗口,我妈不敢点,怕把手机点坏了,我很无奈,就说:“ 看不了了,你随便点,乱点,怕啥”。结果第二天,跑过来让我看,这次点到别的页面去,不会返回了,就这样没次出现类似问题,我都说“出现任何东西,你都别怕,随便点,点不坏的。”
其实这样的事情非常多,不只是手机,做饭啥的,我妈最长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也不会做啥,也不知道做啥”,我也很无奈,就说“你是给我和你儿媳妇做饭,又不是照顾别人,做成啥样我们都爱吃”。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色难”真的很难做到,你会耐下性子,内心不起一点波澜的和父母讲话吗?你会不厌其烦的教他们不会的东西吗?至少我现在还没有做到,之前还让一位大家写了一副字,就是“色难”,希望自己能改掉对父母的“色难”,也能改掉对女儿的“色难”。
雪堂书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