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班会,主题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小的时候读过《雷锋日记》,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着少不更事的我,我也为他年纪轻轻因公殉职而感到遗憾,并且几次潸然泪下。长大后,再去读“雷锋”,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我觉得“雷锋精神”就是一种人生信仰。
一个人再高尚,也一定会有私心的,但像雷锋同志这种不为自己、专门为人的品质,也确确实实存在着,那又是为什么呢?
孔子创办私学,让平民有了出仕的机会,自己的鸿图却没有真正的伸展;杜甫才华横溢,又有一腔壮志热血,却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依然想着“天下寒士”;鲁迅先生没有因为自己已经名声在外,而放下刺向敌人心脏的笔杆,放下锦衣玉食的生活,跟反动派东躲西藏的斗争……
他们不是圣人,也没有三头六臂,他们只是普通的人,可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抛弃个人,选择为天下呢?总有一些东西能解释他们的奋不顾身吧?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些伟人毕生的梦想是什么吧。
孔子和弟子们谈梦想,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毕生以“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为信仰,可以说,他的梦想是宏阔而坚毅的。
少年才子杜甫,不管生活给了他多少磨难与坎坷,他依旧秉持自己的人生信条——“致君尧舜上”。这个信条支撑着他走过了贫苦,走过了郁郁不得志,走过了垂死的危险,但他却铁面不改志,甚至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鲁迅先生几次改志,直到最后的“文艺救国”,也都是以国家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多大的勇气和多么无私的情怀啊。
任重道远“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的这句话,概括了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的责任与梦想,也在更深层处揭示了这些仁人志士坚持自己梦想的动力在何——不过是基于国家利益,把个人的价值和国家的价值放到了一起,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另一个侧面是在成全自己。成人成己,何不美哉?
雷锋,就是这样以为成人成己的好同志。我们以为他为了别人的利益,牺牲了自己,不过是成全他人,并没有成就自己。其实不然,到目前为止,雷锋以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助人为乐的新文化,在我们的国家、社会铺排而来。每年的3月5日,全国上下响应“学雷锋”的号召,雷锋也渐渐地在我们心中,成了“伟人”的形象,你说这不叫“成己”吗?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雷锋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做成了轰轰烈烈的为人民服务事业,我们可能毕生也无法达到雷锋的高度,但我们可以时刻以此为标杆,让自己在物欲横流中,依然保持清醒,不忘当年之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