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82478/6e3b777a6827f785.jpg)
2019年8月20日星期二
周日结束了由沈宣元老师主讲的“骆宏博士三阶课程体系的二阶课程”,本来以为时间安排的问题无法参加,所以之前并没有太多期待,但是上完课后还是觉得非常惊艳的。印象最深刻的几点感想收获归纳如下。
一. 理念方面
1. 关于态度问题。
态度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咨询师的态度,肯定是要接纳的,和善的,有温度的,而具体明确在SFBT里面,是未知,好奇,欣赏的态度。老师提议把焦点的理念运用到自己身上,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而这种应用,最适合的一点就是态度上的应用。
尽管开始系统学习焦点有了大半年时间,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焦点还是一直没能真正投入的事情。这几天在跟孩子的沟通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自己无法心平气和,很想一泻而下去释放自己的情绪,这些时候要控制自己是件艰难的事。这几天会想到如果是在做咨询,也会这样任性吗?如果不是,那可能是认为孩子没有来访者那样值得去用心对待?或者是因为跟孩子相处的机会太多,就觉得暂时不这样要求自己也无所谓?如果是这样,说明我并没有真的想要具备这样的特质——处变不惊,始终保持着对对方的未知,好奇,欣赏。否则,就会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时时刻刻去体会,去磨炼。对态度的体会和把握,确实是需要在生活中始终如一地去修炼的地方。
2. 关于焦点体系。
在刚接触焦点解决的时候,感觉眼前一亮,“面向未来,相信梦想,尊重个体,相信来访者的优势和资源,不纠缠于问题,只抓住任何可能变得更好的机会,即使是一点点机会,看到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理解一个现象”,焦点的这些理念都让我感到深深认同,如遇故知。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又开始感到迷惑,感觉焦点解决的体系如此削薄,似乎撑不起一个有效的咨询。只是这些问句,每次问出去都感觉干巴巴,硬梆梆,完全不能达到我所期待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静下心来把自己的对话打成逐文字稿,跟随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的分析和讲解仔细推敲,有一种感觉是焦点理论体系看上去确实简单,而其中大片的留白,却需要针对现实情境的把握,用深刻的觉察和反复的磨炼去填充。它是灵活的,因为“有效继续,无效求变”的特质,所以一直保持了一种尝试的精神,太多理论的条条框框反而会限制了尝试的空间。如果用数学来比喻,它不是靠很多清晰的逻辑推理来构成理论,更像是几何中的拓扑结构,靠着各结点间相互联系,小步前进,不断的信息交换,因而更具有灵活性和变通能力。它是一个弹性的结构,咨询师刚开始会感觉无所凭仗,但是也可以因而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3. 情绪问题。
焦点对情绪问题的“不加理会”也是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一点。因为我一直觉得情绪是人的状态构成的一个显著指标,一个强烈的明显的能量流向,而且它的产生,成本高昂,耗能巨大。而焦点认为情绪是副产品,是表象。如果真的是表象,那也应该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怎么可能对现象不加理会呢?
通过二阶课程,得到以下新的理解:焦点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表象,焦点关注的不是表象,而是表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来访者的知觉,包括她的注意力的投向,她内心的渴望,目标,更本质的需求。
确实在很多流派里面情绪都是一个重要的处理对象,但是焦点理论的工作对象是注意力的投向,它认为把太多的精力放到处理情绪上,可能不见得会有真正的成效。我所理解的是,如果把一个陷在某种情绪中的来访者比喻成一匹正在吃草的马,吃的是不太健康的干草(某种不良情绪),如果我们想要马离开那里,很多做法是去帮它把那些干草一点点清理干净,而焦点的做法是,去找到一把新鲜的草(来访者的目标,奇迹,例外等),放到马的鼻子前让它闻到,然后让它跟随着新鲜的味道离开那片干草,去向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从这样比喻来看,省掉处理不新鲜干草的环节确实会直接有效的多。
当然人的认知结构如此精密复杂,情绪之于人不可能像一堆草之于马那样简单,还有更多复杂的联系。像老师所讲的,坚持根据情绪追寻下去,确实也会有所收获,只是焦点选择了另一种做法,另一条路,殊途同归。只是不要在中间的路上不停地来回切换白白耗费了能量。
二. 技术方面
收集到的一些咨询技巧:
一) 流程方面
1. 咨询开始阶段来听来访者讲述某个问题之后,注意力要放在拓宽可能性,知觉上,不要陷在问题里面,省略能省略的部分。这时候可以可以原词反馈,或者形塑,或者只是问一句“还有呢?”或者只是点头等待。
2. 咨询过程中注意要为来访者建立一个安全,开放,有空间,正能量的场。放下评判,放空自己,以当事人为中心。
4. 语言具有神奇的能力,如此的变幻多姿,一个不同的问句就可能把对方带到不同的方向。如何贴着来访者,从他的表述中找到他在意的东西,就是见功力的地方,包括全然放下自己的功力,关注对方的功力,保持未知的功力。
5. SFBT的收尾并不一定要明确做何时何地做什么,要评估他去做的意愿有多大,可能性有多强。如果来访者有一个明确的行动目标,应该尝试让她去预演一下落实的情景。
6. 咨询最后不一定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来访者掌握了有效继续,无效求变的意向,就是有效的咨询。
二) 提问技术方面
7. 关于如何提问,来访者是会发出邀请的,咨询师需要具备足够的敏锐来解读来访者的信息。
8. 预设问句,不是咨询师的预设,咨询师需要放下自己的预设,要去探寻来访者的预设。当来访者感觉到无法预设目标,回答说不知道的时候,可以用力的方向是去拓展他的思维,让他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再做选择。
9. 问问句不要问的太快,不要为了提问而问,需要把一个问题问透。
三) 其他
10. 对细节的强调。焦点关注细节,在奇迹和预设问句里面,都重视细节,一小步里面开展的细节也非常重要。细节意味着落实,意味着行动。包括对PTSD来访者的咨询,当他开始面对细节,那些概念性的看似压倒性的恐惧就开始被一点一点分解。这就是焦点渗透性的特质,寻找例外,小步前进,只要有一点点的光透进来,就有可能带来整体的改变。。
11. 展望未来是需要能量的,看来访者的状态,如果他开始向外求了,可以提问预设问句。展望的立足点主要有三个原则:面对现实;有哪些资源;有哪些途径可以拓展资源。
12. 对于高功能的来访者,一般有主见,知道自己要怎么做,通常反而不是顺着她的思维走,而是帮助她让思考慢下来。帮助她拓宽它对未来,人际等层面的展望。可以直接运用成果问句,预设或者奇迹问句,例外问句等。(例外和预设问句都是为奇迹问句服务的,相信奇迹。)对于低能状态的来访者,可以在问题里多停留一会儿。
13. 语言会有很强的干扰作用,语言应该尽量干净有效,特别对于低功能的来访者,因为他要消耗能量去消化信息。
三. 精进方向
1. 在实践和读书的结合中切磋。
学习了理论是开始,然而常常的情况是理论学了很多,用的时候感觉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要贯彻“事上练”,去尝试,实践。在实践之后再去读书却有更深刻的体会。因为在实践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困惑和无所适从,在读书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动力,有恍然大悟甚至是知己之感。
2. 把录音整理出文字稿,仔细推敲对话,微观分析。我相信所有的技艺都是一个反复打磨的过程,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3. 在生活中加强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情绪,能量状态,深层次渴望的感知力和敏锐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