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社群运营》
课程目的:通过DSIC双证班的社群运营,了解社群运营的基础概念,核心理念,掌握社群运营的方法,并且能打造自己的社群,完成价值闭环。
课程目标:在一天的课程中,学会建立社群,运用几种方法,完成价值链闭环。
针对人群:在自己专业领域有深度,愿意致力打造“学习型社群”的社群经营者、
课程时长:一天6H(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
主讲人:常鑫
DISC国际双证班第21期毕业生
营销师,企业培训师,心理咨询师,互联网金融管理师,ACI国际注册培训师。
结构性思维认证讲师,
人民大学培训经理专业认证。
课程大纲:
《DISC社群运营》之
——让你的社群从“0”到“1”
一,社群是什么?(0.5H)
1,不是标签。(提问互动,分析解答)
2,不是社交。(提问互动,分析解答)
3.社群和社交网络的辨析(图表)
结论:社群满足的是人求同的需要---归属感。
社交满足的是人立异的需要---存在感。
4.什么是社群定义?DISC是什么样的社群?
二,构建社群的步骤:(1.5H)
1,社群的创建和初始化
2,社群的信任感和价值确立
3,社群的去中心化
4,社群的“自我生长”
三,构建你的社群四大原则:(0.5H)
1,原则一:共性by连接点:连接点是社群产生必要条件,是社群存在的根本。(你要打造社群的连接点?)
2,原则二:稳定by制度:制度是最好的管理者;被认同并且被执行的制度是社群的存活的根本。(你要制定什么规则来让社群存活?)
3,原则三:复杂by开源:元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社群的寿命。(你的社群元素多样性在哪里?)
4,原则四:规模化by复制成本:社群扩大时,连接点的可复制性就是根本,决定了社群的规模。(你社群的规模?起手大,一次吃饱,还是细水长流,长而久之)
四,社群“七”不得:(0.5H)
1,不能学习别人家的社群
2,不能变成卖货,微商群
3,不能无止境的拉人进群
4,不得乱花费用投入到社群
5,不能让社群人员自生自灭
6,不得忽略线下活动
7,不得不思考“社群盈利”
定分机制:
五,社群运营四个天坑:(1H)
1,天坑一:定位不准,运维目标不清晰。(把社群当做项目,“定位工作”等同于“后端变现的机器架构过程”)
2,天坑二:运维中,无法形成价值供给闭环链条,缺乏社群价值涌动机制,群归于死寂。(最大社群价值迸发:一次吃个饱,细水长流。最佳算计:起手大又细水长流)
3,天坑三:群纪律涣散,状况频出。(症状:1,瞎活跃,离题万里,信息价值低。2,打广告,乱规矩。3,面对群内争执,群主或管理员无作为)
思路:1,拿出社群发起者该有姿态,立门槛挑人。2,社群搭建,明确日常游戏规则。3.群发起者以身作则,就事论事,坚决拥护游戏规则。
4,天坑四:不知道何时群解散。
群在价值释放完之后,没法做到善始善终,有可能群的价值已经输出不少了,但是群解散缺少一个对群成员的交代。“完成运维目标完成使命就可以解散”使用的价值大于占有。
六,总结回顾(0.5H)
P1:
各位DISC双证班的家人们,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DISC国际双证班F21期的毕业生常鑫,欢迎大家在8点准时来到千聊直播间,我相信今天来收听此次分享的伙伴们都是想通过DSIC双证班的社群运营这个话题,来了解社群运营的一些概念,核心原则,理念,并且通过了解DISC双证班的运营来掌握社群运营的方法,并且能打造自己的社群,完成价值闭环。那么在今天一个多小时的分享,我希望大家能学会建立社群,运用几种简单的方法,完成价值链闭环。
让大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打造像DISC双证班一样的“学习型社群”。而且今天是2017年10月10日,让我们一起在学习中变得十全十美。
P2: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DISC社群运营——让你的社群从“0”到“1”》,那么在开始分享之前,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DISC国际双证班21期毕业生,我叫常鑫,毕业之后从事2年的销售,然后一直在企业内做了7年的培训管理工作,从培训专员,培训主管,到培训经理,学过许许多多的课程,包括心理咨询师,营销师,互联网金融管理师,ACI国际注册培训师。结构性思维,DISC双证班,4D领导力,新精英,引导技术,人大培训经理的专业认证课程。
所以用一句话简单介绍自己:不想当教练的心理咨询师不是好讲师,在培训和写作的这条不归路上肆意奔跑,像水一样前行,像树一样生长,长成自己的样子
P3我们来看一下我们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
一,社群是什么?
1社群不是什么?
2,社群需要设计感;
3,社群在脑海中创造;
4,社群定义。
二,社群的成长路径
1,社群的创建和初始化
2,社群的信任感和价值确立
3,社群的去中心化
4,社群的“自我生长”
三,构建你自己社群的四个原则
1,共性by连接点
2,稳定by制度
3,复杂by开源
4,规模化by复制成本
四,社群“七”不得
五,社群运营四个天坑
六,总结
P4:
介绍完课程概要之后给伙伴们出两个小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下,因为当我们提到社群运营的时候,不得不先了解一下社群。
1,下列选项哪些是社群?
A.同乡会;
B.宝马的车主;
C.第一批用上IphoneX的人;
D.做飞机头等舱的人。
2,下列哪个不属于社群?
A.Bilibili站
B.火影忍者吧
C.非主流QQ群
D.你的朋友圈和微博
P5:
第一题的答案是A,因为BCD仅仅是一群具备相同记号的人,他们存在链接的前提,不过要么缺乏链接的场景,要么缺乏链接的工具,总而言之,没有经历链接的这一过程,无法形成社群。意识到链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互联网技术本质上就是降低了链接的成本,所以互联网出现之后社群才有机会井喷发展。
那么第一个问题给我们的结论:社群不是标签。
第二题的答案是D,社群和社交网络是不同的,这也是ABC和D的决定性区别,从表面上看,社群氛围是预设的,社交网络的氛围是在加好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第二个问题给我们的结论是:社群不等同于社交网络
社群满足的是人求同的需要(归属感)
社交网络满足的是人立异的需要(存在感)
P6:
我们知道了社群不是标签,不等同社交网络,如果想用微信搞一个社群,然而大部分人的简单粗暴的做法是什么?“把人拉进来,然后让进来的人讨论问题,聊天,分享。
”然后紧接着就希望能够发现人与人的链接,发挥人与人的价值,迎接新的互联网时代了?你以为就是你以为的么?
这相当于一个很奇怪的梦想:如果你要当导演,你肯定不会把吴京,张翰,吴刚,卢靖姗等一干演员叫过来,然后说一句:人来齐了,你们自己演吧,演好了叫我,然后我们去冲击中国票房冠军。
因为你知道:好的电影需要被“设计”的,要有定位,有剧情,有主题,有台词,但是当你在组建社群的时候,却经常忘记了这一点——以为什么都不用做,仅仅拉人,然后让他们“自链接”就行。而好的社群是设计出来的。
P7:
那么如何设计呢?如何跟这么多群竞争?
一个正常的白领,每天面对着各种工作群、立项群、设计群、小资群、运营群、新产品提议群……还有大量的校友群、亲友群、夜宵撸串群……
还需要盯着,一旦老板发了群消息,立马进去鼓掌。
而且所有的群都有红包……稍微一不留神,你懂得。
而这个时候,你给他们发了群邀请通知:
“亲爱的客户你好,感谢您购买我们的海澜之家产品,我们郑重邀请您进入【海澜之家用户群】,与我们一起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简单组织”一下,基本上不可能有人参与。
是的,如果你想创建一个有所作为的社群,就不是简单组织一下就行,这样做的确无效。
P8:
因为校友社群和工作群本身就已经存在(即使没有互联网)——这些人已经在脑海建立了连接或者认同感,拉个微信群并没有“创造社群”,只不过是为“已经存在的社群”提供一种便利的沟通方式。
而当你为产品的用户拉群的时候,就是相当于“只创建了一种沟通方式”,并没有创造社群。
你面临的任务,是重新创造关系、创造链接,而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的连接。
因为社群并不只是存在于微信中,它只有存在于人的脑海中,才有深度意义。
就像家并不存在与房子中(房子只是家的工具),家存在于脑海中,一提起家,我们会想到我们的父母,爱人和孩子,而不是北京六环外280平米的别墅。
所以,当你要创建社群中的时候, 你的关键应该是“在人的脑海中创造一个社群”,而不是“利用微信这个工具拉一群人进来”。那么如何把社群像一个产品一样,建在脑海呢?
P9:
所以社群我们可以理解为::简单来说即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清晰的目标,并且有仪式,有反馈,最终形成有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的圈子。
DISC国际双证班社群?
目标:消灭李海峰,成就双证班。
仪式:双证班的每一期课程,被海峰老师和馆长抱入社群,翻转课堂,线下上课,课后分享等等。
反馈:相信大家每次在群里问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的肯定是海峰老师和各位馆长以及助教或者热心的同学们。
社区意识和情感更不用说了~我们彼此都会以DISC家人相称呼。
对吧,家人们。
P10:
我们了解什么不是社群,什么是社群,那我们看看,社群成长的逻辑路径。
第一,创建和初始化。
对于一个社群的初始化而言,最为重要的事,就是找到一个目标。对于一个社群而言,它一定是基于某个特定目标而存在的,而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往往也会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一个群体和一个组织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社群具有共同的目标。而“共同的清晰目标”是凝聚人的最大力量。
一个小区大妈,可以凝聚一帮人,练习广场舞,备战广场舞大赛。
一个大学生,凝聚一帮人,发起“自由拥抱运动”,希望能够减少社会的冷漠。
崔永元凝聚了一帮人,想要通过一群人的力量,反对转基因。
秋叶凝聚了一帮人,想要通过相互的学习,提高PPT能力。
李海峰老师凝聚了一群人,通过学习DISC,帮助别人,达成自己,提高自己对人的敏感度,一起分享成长和改变的力量。
对于社群而言,一个好的目标要么可以带来某种特别的感觉(比如有趣和共鸣),要么可以带来明确的价值认知,即让用户知道他在这里可以得到什么,还有就是应该怎么参与。
我们以创建一个群组为例,
试体会你看到一个叫做“乔丹粉丝”的群和一个叫做“每天分享三张麦克乔丹高清酷图”的群时的区别。
试体会一个叫做“新浪员工交流”的群和一个叫做“一入新浪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的群的区别。
如果你是一个“健身会所”,那么你建立的并不是“健身爱好者沟通群”,而是“6个月,一起改变自己”的群。
如果你是一个保健品公司,那么你建立的并不是“产品粉丝群”或者“养生爱好者沟通群”,而是“调养秘诀比拼群”或者“一起成为三高调养专家群”。
另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好的社群,一定都有某种普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普遍是利他性且能得到广泛认同的,最终会体现在一些规则上。例如DISC双证班的价值观:正向积极,本真诚信,精进极致,无私利他等等等等
初始用户的获取常见的是拉身边的熟人,或者基于社群的定位做一些较精准渠道上的推广宣传,这一部分就不展开太多了。总之,我们并不是“拉一帮人”,而是“先有一个使命和目标,拉一帮人一起完成”。“社群”的本质就是:聚集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
在构建社群的时候,很多人只是聚焦于“找一群人”,却忘记了要“一起做一件事”,以及忘记了“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件事”。
这就相当于你召集了大批的优秀战士,组成军队出征,却不知道敌人是谁,也不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打仗,我们为什么要保卫领土。
总之,你要做的并不是“建立一个群体”,而是“感召一帮人,发起一个运动”。我们之所以凝聚在一起,不是为了“沟通沟通”、“交流交流”,而是为了一起“改变些什么”、“提高些什么”、“获得些什么”……
P11:
第二,信任感与价值确立。
这是几乎所有社群运营者都需要去突破的一环。
在最初加入一个群组时,除非群主自身有极大影响力(如古典,秋叶,李忠秋,李海峰老师这样的超级IP),否则,几乎所有用户在加入伊始的心态都会是“先看看这里有什么再说”,能否打破这种观望心态,在社群与用户间建立起信任感,让用户对社群产生明确价值诉求和依赖,决定了这个社群能否走向活跃。
信任感通常产生在社群提供了超出用户期待的服务和回报之时:
例如某明星的粉丝们本来只是想加入一个粉丝社区进来看看,结果真的见到了明星本人过来跟他们互动;
例如加入某个运营学习群的朋友们本来只是想看看,结果发现群主每天在群里发的各种干货真的让他们很受用,甚至有一天真的自己通过应用群主分享的干货完成了某个很牛的小项目;
再例如加入了一个行业交流群本来只是不明觉历,结果发现这个群里真的每天都有很多牛人大神在群内各种喷,让自己眼花缭乱大开眼界。
直白点讲,这一过程就是从“不确定在这里可以得到什么”到明确知道“这里可以给我提供什么价值”的过程。这一步产生后,那些原本只是观望的用户会开始愿意在社群内去更多产生行为,例如发言,提问,吐槽或分享。
在10月4日5日DISC国际双证班闪光计划中,海峰老师提出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怎么让DISC双证班社群的小伙伴去信任DISC,愿意去主动传播双证班?
看PPT上右边的图F53期的曹飞鹏同学通过三个点回答海峰老师的问题(而海峰老师调试大S属性,一边帮忙举话筒,一边倾听)我在后期做了归纳和总结,现在分享给大家。
双证班的毕业生会主动传播DISC双证班有三大点
第一点:预期控制,第二点赋能,第三点,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
第一点,预期控制(带来惊喜感):
1,大礼包(各种赠送书)
2,U盘(课程,视频,课件),
3,海峰老师的本真。上完其他的课程,培训老师要我们去复盘,海峰老师说你把我给你的PPT修改一下,把红宝书背下来,就能出去讲课,就能出去收钱,大家想想谁才能和咱们说这些,肯定是自己家里人,海峰老师的本真让大家觉得我们都是自己人。
4,(敲小黑板)知识点:角色阈值或情感阈值:情感阈值低的,看韩剧会哭,情感阈值超高的人,可能亲人去世了,也会不动声色,在DISC社群里面,情感阈值低的同学,看到海峰老师的U盘资料和赠送的各种大礼包,听到海峰老师本真的发自内心的自己人的发言,会最先能获得共鸣感和价值认同感,也就会主动传播DISC双证班这件事,情感阈值中间区域的伙伴,看到情感阈值低的人在不断传播中也会受影响。
虽然这个时候情感阈值最高的人不会受影响,传播只会在相邻的两个阈值的人群中相互共鸣,但是从低到高一层一层,从低,中,高,一直到大神,到最后在圈子中就传播起来了。
结论:DISC双证班的最有效策略通过预期控制给人带来惊喜感和情感共鸣,造成一个自己人的认同,最先辐射情感阈值低的人,层次递进,影响更多的人。
第二点,赋能体系:最早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旨在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什么叫赋能?赋能肯定是有体系的。而DISC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告诉我们对待高D人需要有什么应对策略?追求一个大S的姑娘我们应该从理性出发还是感情出发去沟通?让我很好的方法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双证班是用敏捷迭代的方式更新DISC课程, 依靠方法技能和群策群力的方式提升社群运营能力,海峰老师用激发而非控制的方式管理社群成员,用教练而非命令的方式带领各位馆长和班主任。久而久之,整个社群发展出有创新活力、人人主动积极自我实现的一种赋能体系。
通过这个赋能体系,让我们DISC双证班的学员去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
并且“DISC双证班”,“李海峰老师”这些关键词赋能给我们的是一种“社交货币”让我们和陌生朋友在提到这些关键词时候产生链接。
第三点,自证预言:在心理学上,我们生命当中一些缘分,巧合都是自证预言造成的,相信双证班的同学都会在课上做过一个练习,比如在电梯里面的场景来辨别是DISC的那种人人,在超市里面的场景辨别是DISC哪类人,在一个团队中不同类型的人是什么样的应对问题的方式,而且我们会回归工作和生活中,面对这样的场景,会第一时间用DISC的方法和技巧去判断,去解决,而且解决的非常完美,让我们工作越来越好,人际关系越来越和谐,出任CEO,赢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是我们为什么第一时间用DISC?因为在双证班的学习当中,我们在自己的脑海当中插入了DISC的认知框架,将场景和解决方案结合,在以后遇到明示的场景还是暗示的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会自主选择DISC的认知框架,并自动自发的去行动,在成功之后,发自内心的认可DISC真棒!其实这就是一个自证预言的过程。
所以通过以上三点,让我们看到了社群的成员,认可这个社群,主动传播社群,那么你是一个社群的组织者,策划者,你做到了,好,课后可以去思考。
P12:
我们来看成长路径的第三方面
第三,社群的去中心化。
截止到第二步为止,这个社群的人际关系网络都仍应该是一个高度以社群创办者、管理员或明星用户为中心的状态,它意味着较大的风险——社群的存活与发展,将取决于那少数的几个人。一旦这几个人不堪重负又或者是明星用户离开,社群很可能将毁于一旦,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很多社群的发展史上曾反复出现过。
要解此结,需要去中心化,把一个高度中心化的网络变成一个几乎无中心化的网络。
二者的区别,我通过以下两张图来说明——
在以上两图中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图a中的网络完全依赖于节点A,如果节点A消失或崩溃,整个网络将会完全消失。而在图b中,A即便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中心节点,但由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已被充分建立起来,即便把A从网络中拿走,整个网络也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紧密度继续存在下去。甚至是,即便出现多个节点崩溃,这个网络也仍然还可以存在。
基本上,这也就是社群到了这个时候要进行“去中心化”的原因所在。
去中心化的常见套路又有两种。
一是培养和发掘追随者。假设你的社群是拥有一个能够被大家所认可的普世价值观的,并且已经与用户群体间建立起信任感,通常这个时期会逐渐冒出来一些认可你价值观和理念的积极分子,他们对于社群存有较强的热情和投入感。你需要去观察、鼓励和发掘他们来帮你在社群中去做很多事,甚至,过往本来是创建者们扮演的一些重要角色(如精神领袖,话题发起者等),需要大胆由这些追随者们来完成替代,当原本的一个中心变成了多个中心时,社群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都会同时得到加强。
二则是通过引导,帮助社群内的用户间建立起关系。社群的本质是由众多的个体构成的一个信息关系网络,而QQ群、豆瓣小组、论坛等都只是这个网络的载体而已,就像上面的图a和图b所展示的,只有的组织中的众多个体彼此间产生连接时,一个社群才能真正成型。如果你去观察,你会发现所有活跃的QQ群或微信里,用户间的关系都会是很多元化的,并且,这种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到具体的产品形态中。
促成用户建立关系的方式,大面上主要有依靠讨论互动和依靠共同行为两种,此处也不再展开做过多叙述。
我们反观DISC双证班,第一季口号:“性价比”学习型产品如何0代理,纯口碑营销2年开满50期,第一季的时候去中心化在培养和发掘追随者这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峰老师身边有了总堂主任博老师,总馆长春丽老师,还有分别管理华中华北华南:小芳,秀秀,Yuki三位馆长,以及上海北京两个班主任:智豪,夏聪和广州群主家进同学,当DISC双证班从海峰老师一个中心变成多个中心,DISC社群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且在第二季,口号是链接,我们让更多的人去链接,不管是链接超级个体,以包班的形式去链接更多的课程,最终是希望学员们关系发展多元化:分地域链接,90后链接,孕妈之间链接,并且沉淀到具体产品中,例如翻转课堂输出一些课程:亲子类,职场类,心理类,营销类,到现在的闪光计划,我们会把DISC+进行输出,不管是线上课程,语音直播,还是社群共同出版的书籍。
P13
第二章的最后我们来聊一下社群自生长
第四,社群的“自生长”。
当社群中的多元化关系链被建立起来后,一个社群就具备了“自生长”的能力,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对社群已无法完全掌控,会有很多事件、话题和关系在社群内自然发生,这也是作为社群运营人员最希望看到社群内出现和发生的状态。
到了这个阶段,运营人员最应该做的,就是基于社群的共同价值观为社群的行为言论划出一条边界又或者制定出某些游戏规则,在规则内,大家可以完全自由的讨论和互动,但一旦触碰到规则,则应该坚决封杀。
DISC规则其实很简单:
“DISC双证班分官方群和自由群。
官方群会在群名中注明,主要有班级群(哪一期学员)和区域群(华北,华东)。
官方群聚焦在DISC的学习和推广,非DISC双证班相关信息,每次发广告需发200元红包。
官方群只有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入,进入后必须修改群昵称为:姓名.常住地.FN。
不改群昵称会被不定期抱出...
华北群人数已经满500,非华北地区的伙伴们,可以退群啦……感谢您为新生腾地儿……”
进入到这个阶段的社群,基本已进入成熟状态,此后,考验运营的,一是可以将社群的成熟和活跃状态维持多久,这里需要考虑的基本是:
当大量UGC产生后,如何筛选出优质的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和更精准的推送;
如何梳理出一套基于UGC的内容框架和体系,帮助和引导那些零散产生的UGC内容可以更整体更结构化也更具有粘性一些;
如何做好一些社群内的活动运营,甚至是把一些活动变得常规化、事件化;
DISC在这边举两个例子:
第一,每次开班前,每天会有老学员做《翻转课堂》开班前五天,每晚在群里分享培训之前要了解的课程。
第二,课程结束之后,每小组一名成员在班级群里做分享,用DISC+的形式。比如:DISC+销售, DISC+亲子, DISC+演讲等等。这些常规化的用户内容分享让学员之间粘性更高。
“因为教是最好的学”“输出会倒逼输入”
另外,另一方面要考验运营的,就是如何拓展社群可以承载的话题,通过话题的延展来扩大自己的潜在用户数量。在这方面,知乎的发展是一个典型,最早只聚焦于互联网创业话题的知乎,现在已经接近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相比起前三个阶段而言,社群成长的这最后一个阶段对于运营人员而言相对会好一些,因为可玩的更多,也不像前三个阶段那样需要背负那种“不成就要成仁”的压力。
但需要正视的现实是,所有社群和产品一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这是不可改变的。人们使用社群的需求永远存在,但对于某种产品形态的热情却可能会是周期性的,并且也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很多新的使用习惯,所以我们会反复看到很多不同类型的社群型产品在不断出现,甚至,这种产品形态上的迭代还可能会是循环的。
比如在DISC社群,我们一些微信群是有很短时间的生命。比如前一段时间,4D领导力课程的团购包班,我们一开始会让很多有意向的学员进来,报名之后,群就会解散,将缴纳学费之后的学员按照不同学习区域组建一个新群。
P14:构建你自己的社群四原则
了解完社群是什么。社群的成长路径,并且分析了DISC双证班的成功之处。
那么收听的伙伴们,你要打造社群,需要以下4个原则。
原则一:共性by连接点:连接点是社群产生必要条件,是社群存在的根本。(你要考虑的是,你要打造社群的连接点?以及社群中成员的共性。)
原则二:稳定by制度:制度是最好的管理者;被认同并且被执行的制度是社群的存活的根本。(你要制定什么规则来让社群稳定,让社群存活?)
原则三:复杂by开源:元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社群的寿命,任何有限量的玩法构筑的社群距离完蛋只是时间问题,能够经久不衰的只有开源的社群了,比如围绕DISC展开的一系列社群。(所以你要考虑你的社群元素多样性在哪里?)
原则四:规模化by复制成本:社群扩大时,连接点的可复制性就是根本,决定了社群的规模。举个例子,罗辑思维完成了规模化,但粉丝群活跃度随着规模化下降乃至死寂,为何?因为没有复制没能形成自组织。罗辑思维的参与成本很低,但在进一步扩张时会发现罗辑思维连接点的复制成本很高。无论是每天念60秒的心得,还是每周做的节目,还是自组织高效学习,对“来听讲、给打赏”的罗粉来讲都是很难的事。(你社群的规模?起手大,一次吃饱,还是细水长流,长而久之?)
P15
我们考虑完自己要建立的社群之后。来看看关于社群,我们不做什么。毕竟孟子曾经曰过: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1、不得学别人家的“社群”
指的是:不能照着别人家的社群然后把别人的社群情况照搬自己将要组建的社群,自己的社群应该按照自己的方法、观点、目的进行组建。
2、不得建成卖货、微商群
指的是:往往很多社群都会成变卖货或者销售性质的群,特别是一个群内只要存在一个商家,那么整个群就会变了味,这需要管理人员及核心社群成员的监督。
3、不得无止境的拉人进群
指的是:好多社群主都是无目标性的拉人,是个微信朋友圈的都往群里面搬,不管阿猫阿狗,进群的人也蒙闭,个人建议进群收一定的费用,让整个群有质感起来。
像DISC双证班都是海峰老师亲自抱进来的。
4、不得乱花费用投入到社群
指的是:经常看到好多人社群主动不动就在群内送苹果手机、手表等产品来活跃社群,其实这并没什么卵用,最终结果是拿了手机就跑,后续的事还是这样,不要盲目的投入过多的资源。但在关键一些时间结点,里程碑的事件可以发一个两个红包,让愉悦度加强
5、不得让社群成员自生自灭
指的是:社群主经常性的把人加满后就放羊似的让社群成员自由活动,这个是最大的禁忌,除非你的社群成员的活跃度已经形成非常强的粘性,如果没粘性,这个是找死的节奏。
6、不得忽略线下活动
指的是:线下的见面会啊、颁奖会啊、茶会等线下活动是一定要开展的,这有利于增进社群成员的之间的交流及认知,产生一个交流的桥梁,就像谈恋爱,天天在线聊,也不知对方是谁,就知道聊得开心,但这个还是会欠缺的。
7、不得不思考如何盈利
指的是:任何的社群最大的忽略就是这个社群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对没错,不敢收费或者不知如何收费,其实各位社群主可以大胆的收费,收费不丢人,当然,前期要提供好的服务、先包装好的产品内容给到你的成员,成员才会愿意资助你,这个跟买东西一样的,没给我东西就收我费用,我是傻子吗?
P16:
除了有所不为,我们还要注意脚下的坑。
天坑一:建群前,定位不准,运维目标不清晰 大多数人自己身边有一票人之后下意识就是拉个群,全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所谓定位,核心的无外乎本群是什么,要干什么,盈“利”(这个利不仅是经济利益)模式是什么,如果把社群当做一个项目可以说定位工作相当于后端变现机器的架构过程。一切定位不清晰的社群都是瞎折腾。
90%社群蹩脚走不远都根源于此,甚至后续我也会指出的另外几个坑也是这部分的活儿不到位导致的。定位部分中的运维目标(就是图什么?盈“利”的利,不一定是经济价值)又是重中之重,这是社群发起者的动力源泉。
运维目标这块坑杀的主要有这些对象——
第一类人,下意识建群,看到手头人一多就有股子把他们圈一块的冲动。这是纯小白的阶段,甚至对社群缺乏基本的感知,以为拉个群凑一伙人就是社群。
第二类人,对社群有一定认识,但是对利的算计不够或者不全面,导致中途熄火,撂挑子。能到这一阶段,起码对社群营销有一定感知了,但由于对社群缺乏足够的洞察,常常在玩社群这块虎头蛇尾,群总是灰溜溜就没了下文。
要想跳出这个深坑,必定要下一番功夫,除了经济利益的算计,还得算计量,同时还得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点,最好做到一箭多雕,一个动作多个维度获“利”。
P17:天坑二:运维中,无法形成价值供给闭环链条,缺乏社群价值涌动机制,群归于死寂。
社群是一个精力密集型的玩法,必定要用来做高附加值的事。最大化社群的价值迸发主要两个思路,一是起手大,一次吃个饱;二是细水长流,最终也不是个小数目。当然最佳的算计当然是起手大又细水长流。
稍稍玩过几个社群的人都不难理解,但这并不是社群生死的痒痛处。道理摆在那,更要紧的是怎样实现理想状态,也就是如何做才能起手大又水长流。
这块就是社群价值涌动供给机制的设计。组织者有运营图“利”目标,社群成员也有自己的图“利”心机,凡事都讲究个意图,其中要紧的是如何让凑一块的这群人互相满足各自的利益诉求。除了群组织者的养料的供给,群成员对群主(乃至群成员之间)的价值供给同样重要,社群这台戏冷落任何一方都没得玩。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有些伙伴明明在某一板块有很深的造诣但死活做不好一个社群的原因——有时候也许是碍于莫名其妙的理念(例如赚钱不是个体面的事)为自己图的“利”太少。群组织者得不到满足的社群死得最快,而收费是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强心剂,有时候你的群死了,很可能是你没收钱或者说钱收少了(钱是各种好处通用的交换媒介)。
从这些年经历的各色社群的经验来看,群门槛的设置有很大部分都会转化为群组织者“利”的满足,例如收门槛费直接转换为经济收益,禁止广告节约了管理上的精力支出,统一群某些方面的行为准则可以满足群组织者的某些情怀诉求。
一个有本事(有本事的意思是有能力为群成员提供价值)并且得到满足的群组织者才会有动力去给群成员提供五颜六色的利益点。人们常说的群死了,与活跃与否没有啥直接关系(天天瞎刷图,瞎扯污染信息流那简直是谋财害命还不如闭嘴,只不过死掉的群也会有不活跃的皮相罢了,那你能说人睡着了就是死了吗?),实质上是群内的价值供给链条断了。
一个真正有能耐的社群操盘手,不但要懂得爱护群友给他们提供价值,同时还得设计一套玩法让群友也“爱护”起群主来。社群玩法设计的精髓在于明确各自的边界,互相尊重,互相提供价值点,并让这些基本原则成为社群成员的共识。
如果一套社群价值涌动机制搭建不起来,那只能是以下结局——
社群成员没得到好处,群发起者高投入低回报甚至惹一身骚负回报。
P18:
天坑三:群纪律涣散,状况频出
典型症状:
1,瞎活跃,离题万里,信息流价值低;
2,打广告,乱规矩的状况频出;
3,面对群内的各种争执,甚至是冲突,群主无所作为。
世面上99.9%的社群都是乱糟糟的,发起人觉得搞成这样自己很失败,进群的人也觉得自己很笨,这么垃圾的群怎么我就进去了。
跳出这个坑,给大家以下几点思路:
1,你拿出社群发起者该有的姿态,立门槛挑人。
你够牛叉的话收钱是最妙的门槛,除了能很大程度给足动力,交过1W块群成员打死他也不会进来刷小广告。(为了让群更好地活下去,收钱吧,不过如果你是忽悠配不上那门槛费,人民群众就会搞臭你)除了让人割肉能造坎,立规矩也能造门槛,例如对价值观,行业,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的一个设限,进一步筛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臭鸡蛋。
2,社群搭建起来之后,明确日常游戏规则(某种程度社群是这些规则定义的)。
社群游戏规则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社群玩法方面的章程,例如群的价值释放方式是线上沟通还是线下聚会;其二是一些纪律,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例如不能打广告,不得私自拉人。社群游戏规则充分考验的是社群发起者的功力,这一块只有大概的框架,千人千面绝无可完全复制的可能。
这也充分体现一个社群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拿对推广需求的疏导来讲,一般人可能只会禁止人家发广告而不给其他出路,而在DISC群里刚刚提到过了,发红包才能发广告。
示例:好的社群唯一推广手段就是分享价值,用你的牛叉去征服群友,人家自然会来加你,一进群就开机器扫荡一遍,这种人我会全网拉黑,一点都不体面,是我就没脸说自己是搞培训的。
诸如此类的细节数不胜数,搞一个社群跟做一个企业如出一辙。
3,群发起者以身作则,就事论事坚决维护社群游戏规则。
群主真正把群成员当爷看待的行为是把社群做好,价值点充分涌现而不是面对乌烟瘴气的各色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倒是个棘手的活,其一看你的干预占不占理,其二看你有没有刚正面的那股子气势。 我能给的建议是,要想有序就得赏罚分明。
P19:
天坑四:不知道何时群解散。
群在价值释放完之后没法做到善始善终,有可能群的价值已经输出不少,但在群解散是缺少一个对群成员的妥当交代。多做几个群,但凡有点经验就能掐出个价值释放完毕的时间点,然后在建群开始就跟大家说明白,这非常重要,事情提前说好,也许大家也许只会恋恋不舍而不会胡搅蛮缠戳着你鼻子骂,你怎么把群解散了。
社群达到运维目标完成使命就可解散。
就算这个群是终身制的,长期的,我也觉得一年一次也要换个面晒一晒,否则群的价值供给链条将大受影响。例如像DISC发个公告,告诉大家旧群会解散,大家入新群的话只要联系一下馆长,死党,如果说有些人连这个都懒得响应,就这个成员放弃了群,而不是群不要他,逾期重新入群的可以叫他进群发个红包嘛,皆大欢喜。
海峰老师说过:对于DISC双证班的微信群:使用的价值大于占有。
P20:
经过 一个多小时的分享,我们在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