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 读书笔记 21

作者: 韫左寻 | 来源:发表于2018-03-19 23:09 被阅读14次

    第19讲、 陶渊明及其他

    顿悟一定要有渐悟的基础。

        先不说陶渊明,先说关于顿悟和渐悟。老师们上课也总是如此,每次都要先找点话题铺垫。而阅读木心先生所述的文学课,每节开始的铺垫总让我疑惑,这与主题又有何关系。或许有关系,或许是我想多,只是木心先生纯粹随性。我更倾向于第二种。

        讲课、听课,是渐悟的功夫,渐悟的过程。所谓的潜移默化,就是渐悟。顿悟可以记录在案,渐悟无法写下来。心中一亮一暗,一冷一热,都可以,也应该写下来。

        今天讲陶渊明,但是陶渊明之前,还是得不得不说曹操、曹植、阮籍、嵇康、左思等人的做平。关于这几个人,我认为极其有必要单独学习。所以,今天我的读书笔记,只说陶渊明。

        陶渊明,双重的隐士,实际生活是退归田园,隐掉了。文学风格甜淡冲和。木心说陶渊明不在中国文学的塔内,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

        读陶渊明的诗,是享受,写的真朴素,真精致。不懂其精致,就难感知其朴素。不懂朴素,就难感知其精致。他写的那么淡,淡的那么奢侈。所以关于陶渊明,想要了解这个人,可以先了解他的诗。

    《文学回忆录》| 读书笔记 21

        陶渊明,又现代意义:汉赋,华丽的体裁,现在没用了;豪放如唐诗,现在也用不上了。凄清委婉的宋词,太伤情,小家气的,现在也不必了。今天唯可用,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

    木心说,他不是中国文学的塔尖。他在塔外散步。我走过的,还要走下去的,就是这样的意象和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风筝”,我就像脱线的风筝,线断了,还向上飞。陶先生问:“不愿做塔尖么?”我说:“生在西方,就做伊卡洛斯,生在中国,只好做做脱线的风筝。”我与陶潜还有一点相通:喜欢写风。文笔、格调,都有风的特征。

        在上学的道路上,学习过不少关于陶渊明的诗,给我的直接感受就是与世无争,隐居田园。这是他看破世俗后所追求向往的生活。这种态度,让我想到了最近颇为喜欢的道家思想。若想要没有烦恼,何不出世?之所以会烦恼,就是因为与世俗纠葛太多,如果一个人、一件事本身和你关系不大,那么即使多么跌宕起伏,你只能感慨。如果与自身相关,就会看不清方向。

        正所谓当局者迷。

        最后,想要分享一个关于道家的故事:世间这点东西有什么好争的?这种超然的态度在庄子的一个故事里,体现得最确切。

        庄子有一位朋友叫惠施。惠施在魏国谋得宰相的职位,庄子远行路过魏国,打算顺路去看望他。有人就跟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就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惠施听说后很紧张,便命人在国都大肆搜捕三天三夜,想逮着庄子把他立刻赶走。

        庄子听说了,就主动去见惠施,给他讲了个故事,说,凤凰从南方飞去北海,一路上只要不是梧桐树,它不落下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它不喝;结果半路上碰到只猫头鹰,刚捡着个死老鼠。猫头鹰看见凤凰,马上大声叫唤想要吓走凤凰,生怕它抢走死老鼠。

        庄子说,惠施你现在这么大肆搜捕我,你以为我看得上这宰相职位吗?说罢飘然而去。

        要知道,惠施也不是一般人,“学富五车”这成语,最初就是描述他的。

        所以,关于道家也不用再多说什么了,这个故事足够体现道家的气度和洒脱。

        那么,在道家看来,世间的事情该怎样才能搞好呢?

        道家另一个代表人物老子会反问你,搞什么搞?最糟糕的就是你们这种非要搞事情的人,你们以为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好,可世界恰恰就是被你们搞坏了。

        道家认为,当今之计,是放下非得要搞点事情的想法。

        回归自然,陶渊明先生与世无争的态度,实为敬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回忆录》| 读书笔记 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vm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