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 读书笔记15

作者: 韫左寻 | 来源:发表于2018-02-06 21:12 被阅读8次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文化遗产的继承,是佳法,是任其自然,不可自觉继承。一自觉,就模仿、搬弄,反而败坏家风。近代人笔下没有古人光彩,最最自然地浸淫其中,自然有成。道理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一样,继承也无为继承。

        中国的纯文学,是《诗经》,是《楚辞》。历史学家的,除了司马迁的《史记》,还有《后汉书》,还有《左传》、《战国策》,还有《国语》。当然,孔子的《春秋》也是。

        今日的读书笔记不知该怎么写。思绪不集中,通读这一讲也有3、4遍了,无从下笔。

        或许古代的历史学家之所以可以称为厉害的人物,与他们的智慧有关吧。我本是普通凡人,无奈落入世俗,久久看不破,在滚滚红尘中挣扎,自我救赎。

        他们有智慧,或许是因为思辨,或许是因为愚忠,又或者是因为胸怀天下,又或是看淡一切。他们思辨,懂哲学,懂得道理,有时候道理是说给自己听的。改变不了世界,可以改变自己,可以不随波逐流,可以出淤泥而不染。

        古往今来的大人物,都有一个基本的哲学态度,一个以宇宙为对象的思考基础。

        孟子摆明了直讲:“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再来看看后世文学家如何一个个夸海口。

        南朝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李白:“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欧阳修说:“吾诗《庐山高》,今人莫能为。唯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唯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唯吾能之也。”

        你们看,就是这样子!可是从儒家到文学家,再到宋代的理学家,越来越不像话了。

        陆象山(九渊,与朱熹辩,宋理学有朱陆之别)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事。”

        王阳明(字伯安,弘治进士,余姚人,世称姚江学派)说:“人本与天地一般大,只是自小耳。”

        司马迁的《史记》,落落大方,丈夫气概。当司马迁写出人物、忘掉儒家时,是他最精彩的部分。司马迁的最高价值是安邦治国,他们不会认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小事,不是大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摘录司马迁《史记》中精彩篇章的部分文字段落:《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代人物传记,有趣!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回忆录》| 读书笔记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jn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