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起,除了天才外,努力的学霸们一般不会宣扬自己多么多么努力。成年后更是如此,掩住过程中的一切心酸、纠结、曲折、卑微、偶然、运气,只展示出最后的成果。
为什么掩盖呢,一则可能是掩盖后更显得自己牛,轻轻松松就能搞定,显得举重若轻;二则可能因为没有多少人在乎你苦不苦逼吧,只有在取得一点他们觉得惊艳的成果后,然后瞬间扑上来说一句大神真牛带我飞,然后就又去玩儿自己的了。
今天,一位经常被别人贴上“高冷”标签的大学室友W,“终于”进入了麦肯锡。
她在微信上告诉我了这个最新的剧情——她跟我吐槽这件事的波折和所受的煎熬已经长达两个月了,所以我已经像看每天更新的剧一样看她时不时发来的微信,只不过完全没有电视剧的老旧套路,各种出乎意料,也更有连电视剧都编不出来的狗血。(此处想做捂脸哭的大黄脸表情囧)。当时我就跟她说:“你这个我一定要给你记下来,太狗血太委屈了也!”
我由衷地为她高兴,想:剧终于追完了,还好是个美满的结局。也不枉这两个月的折磨和煎熬啊。
当她把这个offer发在朋友圈时,简直是天外飞石,忽激千层浪。我才发现,对其他人来说,W那些卑微那些煎熬都像隐形的一样。大家只看到了金光闪闪的offer。
甚至还有个大学同门私信我说:“OMG,W真牛呀,一下子就进麦肯锡了一刚!(yi gang是上海方言,用于句末,能表达很多感情,这里她是表达惊讶,具体可以百度)。
“一下子”?我看着这三个久久不知道怎么回复,所以发了个认真点头的表情(哈哈有时候表情包真好用,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然后把我想说的,但不能回复她的话写成这篇文章。毕竟还是要维护一下W高冷的形象的,毕竟W自己在跟我吐槽时也爱说:“我这么高冷的人。” 知道了这些卑微的细节,W的偶像包袱就完了哈哈哈哈。
作为大学毕业后还保持联系的为数不多的好友,她在国外以及回国后我们一直都微信保持联系,其实也没啥联系的,就是互相吐槽,吐槽下自己遇到多极品的人,最近多穷,又剁手买了啥,啥护肤品特别好用,偶然讨论下学术和时事。
不得不承认朋友真的是随着人生旅程而更换的,如果无法保持同样的节奏的话。
她以前也是我心里的高冷姐,甚至是我见了面为了避免打招呼会绕道走的人。
完全没想到大学四年毕业后竟成为能互相吐槽各种囧事的朋友。而曾经像家人一样的高中死党S竟然随着距离和价值观的差异却渐行渐远,就像掌心的沙子,越使劲抓,越流失地快,越害怕失去她,最终还是失去了她,而她也失去了我。(唉,改天也要为S写一篇,纪念我们死去的友情。)
W是那种面瘫型高冷,可能是因为高冷的五官和天生的气质,反正只要她面无表情,别人就会觉得是不是哪得罪了她让她不开心。我就是特别受不了这一点,所以一开始很避免和她单独处在同一个空间里。
但其实她只是单纯的面无表情而已。她也挺无奈的(刚认识时不知道,后来熟了才知道的哈哈)。我们后来经常拿来揶揄她的一件事是在一次口语课上,那时刚开学,老师对学生也不熟,有次老师和我们课间闲聊,开玩笑似地问我们:“W同学是不是你们现在说的高冷范儿啊,看着她我都不太敢提问,she seems reluctant to talk to me,a very aloof girl ”(翻译:她看起来不情愿和我说话, 很高冷的一个女孩)
当时我们笑喷了!W当场也是懵逼了,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所以继续保持面无表情,然后老师就真的没提问她,囧。从那以后,我每次看到reluctant(不情愿的、拒绝的)和aloof(淡漠的、高冷的、超然的)这两个词,都会想起来这个小故事。估计应该是我们全班在当天记得最清楚的两个新单词了哈哈哈。
但其实她是一个很害怕老师的人(后来才知道的,闲聊中说起她小学时被老师冤枉过留下了阴影);而我是属于那种面无表情别人也会觉得我在偷乐的,我也很无奈,曾经一度很羡慕她,想学习她的高冷。因为本科时感觉似乎高冷和牛逼总是连在一起的哈哈,而且觉得别人会格外尊重高冷的人。但是后来我并没有学习成功,还搞得自己非常之抽风,被我男票狠狠批判过。这个改天再说吧。
但不得不说,W的确是个比较高冷的人,她对人对事的态度相当地“上海”。刚开学时,我和另外一个室友都很不喜欢她,觉得她很自私又古怪。
因为当初大家都刚上大学,都比较热情助人,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但她就是一副爱鸟不鸟你的样子,只要是她利益的一亩三分地,千万别想着她会牺牲一点点点点。而面对飞来的好处,她也绝不会考虑什么好不好意思,公不公平。
现在回想起来,是因为她比较成熟吧,当时才大一就已经想通了很多我大三大四才明白的一些道理,所以当时幼稚的我们才会觉得她自私和古怪,不太理解她的行为吧,当时她的很多行为其实现在想起来感觉就是一个正常社会人的行为,只可惜当时我们大多还是学生思维。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我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时候计算机课,班里面每三个人需要交一份成果,我和另外一个男生做了个项目,我们成果已经做好了,所以刚好可以多写一个人名,说白了就是有个人可以搭我们的顺风车,啥都不用做,就签个名字。
所以我就随口在寝室问了句X和W(另一个女孩是别的专业的),X是一个情商很高但会把面子置于利益之上的北方女孩,总是有点大姐似的那种领导范儿。
当我讲清楚这件事其实就是天上掉馅饼她们直接签个名字就行,啥都不用做,但名额只要一个时,寝室的气氛凝固了那么半分钟。
现在回想起来我也够傻X的,这种只有一个名额的事干脆就不要讲了啊,直接给某个人不就得了。但可能因为当时我和她俩关系都一般般,因为那个貌似大姐的X其实有时候有点虚伪,我也不太喜欢她,所以跟她关系也一般般,哈哈,可能天下的室友在当室友时都会有些互相嫌弃吧!
半分钟后,X打破了沉默,带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凛然(或者说小算盘),说:“只有一个名额的话,那就算了呗,我们自己做好了”。
我说:“噢,那就算了。”
本来我以为这就完了,结果万万没想到啊——W突然干脆利索地说:“那我要吧!”
当时我就震惊了。真的是愣在了那儿,有两三秒的沉默,可能W看我没反应过来,又加了一句:“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要呀?”。理直气壮的语气,理所当然的逻辑。
当时我是站在寝室门口的,X在靠寝室门的位置,W在里面的位置,我瞥了一眼X,X死盯着笔记本屏幕上暂停的美剧,她的侧脸溢出了满满的惊讶和尴尬。
我虽然不喜欢X,但当时非常理解X的感觉,可能因为我也是北方人吧,所以想法还是有点相似的,我当时也是以为她俩都不要了。没想到W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我也是蛮懵逼的。
我呆若木鸡地走到W身边,让她签了名字,默默地走出了寝室。。。
当然,6年前的我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女孩,这个我当时避之唯恐不及的女孩,居然成为了我的第二个S。
也许因为我慢慢思维也社会化上海化,也许是因为慢慢熟了以后发现了她很逗逼,她打心眼里为人着想,就像她为自己争取利益的理所当然一样,她总是那么风轻云淡地帮助我,好像帮助我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点点多余刻意的热情,没有一点点邀功让我回报的杂念。
真是一位妙人儿!那时候,我之前遇到的大部分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是在比较费事地帮助别人时默默希望他/她能记住我的功劳苦劳,就算将来不回报我,最起码心里要记得我是费了一些功夫的。
但W不是。
W是一位极其注重个人隐私的人,东西也是摆放整整齐齐,我们平时来别的同学串门,即使她不在,也不会坐她的椅子。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居然在我当时要去离我们学校比较偏远的徐汇区考试时,主动提出让我到她家里住,说她家离考试那个地方很近。
我完全没有想到,当时是大二还是大三忘了,反正就是在闲聊中说:“哎呀好烦,那天要起好早去考试。”(当时是穷学生思维,完全没想到可以在考场周边的宾馆住)然后她就停了一下,很自然地说:‘“那你去我家住吧,我家离那儿挺近的”。
我当时的表情就是微信里的那个“不可思议”的表情,我觉得去家里住这么隐私的事情(因为当时是夏天,还涉及到洗澡啊之类的问题),要是别人这么帮我我还能理解,但W做出这样的事,我当时真是惊讶到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步。
我半信半疑地问:“你家?额,方便吗?”
她说:“应该没事吧,不过我得先打个电话跟我爸妈说一声。”
然后周五时就坐着她爸爸的小汽车离开了学校。而且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天我还收到一个英特尔老外高管的一个面试,她爸爸还先把我送到了面试地点。
总之,两种互相矛盾的特质非常有违和感地结合在W身上。只是这种违和感随着我跟W越来越熟而慢慢淡化了。当然这种违和感是从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的,她本身肯定是有自己的一套原则的。毕竟见人心需要日久。
这篇先大概介绍下W这个人吧,回忆太伤神,今天没精力再写了。下篇再说她进麦肯锡的前因后果各种波折和我作为旁观者的感悟。
后记:本来是今晚刚刚收到W的微信告诉我她大战麦肯锡的连续剧终于结局了,我很有触动,所以想速战速决地写一篇小短文记录下这件事,没想到又写成了连载,囧。看来我太喜欢描述细节了,写自己写别人都是。在此只能默默交叉十指(cross my fingers),希望在等我更之前那个连载的读者大大们不要骂我啊,我真的也对自己的叙事细节控很无奈。不过,也许通过这篇旁观者的我,你们也能看到更全面的我,看到在学生期间被逼之下挣了10万的我,其实真的就是和大部分普通女大学生一样的——会对室友有不满,会不喜欢一些人,会默默在心里想向优秀的人学习,会有自己的偏见等等。(之前那篇一定不会弃更的,两篇可能随机更,我也没想到会这样,还望谅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