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过一场老师的分享会后,总是对少慢舍有种莫名的渊源,于是想着用《道德经》的智慧理解下这三个字的智慧。
首先是少,道家提倡无为,无为包含无事这一层意思,讲的就是不要多事,很多事情不去做,或者少做达到的效果反而更好。
当然,更高一层的理解是化繁为简,觉醒后的简单,《道德经》中有句话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即经历从起点到终点路程的漫长和时间的流逝后,回到原点后悟道的过程,也叫返璞归真,需要历经沧桑岁月,就是这种简单反而更有智慧。
举个例子,有时说话是需要简化的,加上重音的话,是不是更好,像停、对、是等字眼。
然后是慢,《道德经》中也有相应的句子,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强调一种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更典型的像数学中的复利,物理中的临界点等,也是强调这一思想,指凡事耐下性子,不急躁,好好坐下来吃一顿饭,喝一杯茶,反而更有意味。
就连佛家讲的正念日,活在当下,好好感受自己与事物的反应和关系,不要心猿意马,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
当凡事懂得慢慢来,不着急,会发现很多时候事情得到的效果反而出乎意料。
最后是舍,《道德经》中说到,得之若惊,失之若宠。有舍才有得。可大多数人看到的是自己眼前失去了什么,看不到以后会得到什么。
当然,这跟人原始社会留下来的天性有关,那时就是有东西就吃,困了睡,有衣服就穿,没有像现在大脑进化得如此发达。
可以这样理解,舍就是与人性中的贪欲作斗争,若是总想着得,得到了还想要更多,不知足,其带来的烦恼将无穷无尽。
老子把得到看成受惊,失去看成受宠,为什么呢?比如,当领导过节发大红包时,表面上是自己受损失了,其实他只付出一点代价,就树立了自己或公司的威望,在社会上会发现,越是高位的领导,越爱付出,因为他们知道,其实自己是在受宠。
不得不说,两千年前老祖宗就把道理阐述的明明白白,完全能做到的人毕竟占少数,当然,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并做出改变,知行合一,凡事遵从本心,修好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