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佛法课堂(2)

作者: 晨简之书客 | 来源:发表于2020-02-08 21:08 被阅读0次

好了,又得上课了。为了更加清楚的明白惠能那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重要意义,我们不得不再次中断故事的讲述,重新回到佛法的课堂。上次佛法课我们讲了佛法的基本原理缘起论和推论1。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缘起论的推论2:假有性空。

根据缘起论,我们已经知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原因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原因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既然万事万物存在着这样的联系,它们本身又都既是原因、条件,又是结果,并且又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生长、存在、消失,因而从否定的角度来看,没有恒常的万事万物,一切都处于不断的生灭中,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本身的自主性其实是不存在的。

推论2:假有性空  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

 

性,指事物特有的属性、本性,以区别于其它事物。但是,任何事物的特性并不是自身自主产生的,也不是自主消灭的,而是其他事物(因缘和合)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讲,事物的生灭是不由自主的,随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为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且事物本身不能掌握自身的变化存亡,这也就是通常讲的变化无常、世事无常。正因为如此,佛家认为一切都只不过是假相罢了,任何存在的事物都不能自主把握、产生自身的特性,因而从本质上来讲,它们的特性都是空的,这就是所谓的性空。

所以空并不是没有。事物是有的,但不是恒常有的,所以叫假有。所以,有其实是假有。有句话叫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佛经里,色指的是物质。因为物质不是恒常存在的,是假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假有即性空,性空即假有。而假有性空,这便是缘起论的第2个推论。

那么,真有到底存在不存在呢?当然存在。虽然万事万物都是假有,但是在万事万物之上,在宇宙之间,必定存在一个真实的绝对本体,或者说绝对真理,基督称上帝,佛教称佛,道家称道,宋儒称理。这个绝对本体,或者说绝对真理,主宰并把握万事万物。达到这个绝对本体,或者说认识这个绝对真理,就是宗教修行的最高目标。

所以你看,宗教的哲学思想基础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认为有高于客观世界的存在,有超自然的力量,冥冥中掌握着一切,不同的是宗教的具体教义。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思想显然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早期的佛教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和学说,如三世轮回、四谛五蕴、六大八识、十二因缘,乃至各种戒律、修行的方法等等等等。

但是,在惠能这里,有一个大的变化。还记得惠能的那句话吧,“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是风动的缘起造成了幡动的结果,而是这一切只不过存在于你的意识之中,是你的意识的缘起使你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于是,客观唯心变成了主观唯心,在成佛道路的选择上,那就是佛不外求,只在我心。

通过上面的课,我们把佛教的哲学思想基础搞明白了。虽然胆大的惠能作了革命性的改变,把佛从高高在上的法座拉回人的内心,但对佛教的一些基本教义还是承认的,不然禅宗就不是佛教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佛教的基本教义,并了解一下戒定慧的含义。

首先,佛教的根本立脚点是:人生皆苦。佛教说的人生皆苦,不是说有的时候苦,有的时候不苦,有的人苦,有的人不苦,而是认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处于受苦之中,甚至快乐也是苦的,叫乐苦,因为乐不常在,乐的因缘一旦消灭,苦便生起。佛教的修行,就是要解决人生这个大问题,从苦的此岸,渡到极乐的彼岸。

为什么人生皆苦?是因为上一世的惑和业。惑就是烦恼,最根本的烦恼是贪、嗔、痴,贪是贪念,嗔是发怒,痴是执着,佛家称为三毒。业就是行为或者想法,又分为身、口、意三业。起了贪念,这就是意业。口说,是口业。身体力行了,便是身业。惑和业集成了苦果,要消灭这苦果,就得寻找方法,也就是道。

以上就是前面提到的苦、集、灭、道四谛。四谛以苦为根本,集是苦的原因,灭是苦的消灭,道是消灭苦的方法。这佛教搭建理论框架,也跟我们现在写论文一样,先提出问题(苦),再分析原因(集),指出目标(灭),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道)。

以上四谛,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对每个方面都有丰富的阐述,但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最后的那个道谛。大家都想快点从苦的此岸渡到极乐的彼岸嘛,心情可以理解。佛家告诉我们,有六条船可以渡河,称为六度,分别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后来人们将它们组成舰队,便形成了戒、定、慧三学。乘上这无敌舰队,便可以浩浩荡荡一往无前,开往极乐的彼岸了。

排在这舰队第一序列的是关于戒的学说,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舰组成,以持戒为核心。戒,就是戒律。学生要遵守纪律,修佛者则要遵守戒律。戒律的形式品类繁多、五花八门,发展到后来甚至多达二、三百种。最基本的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管是出家修行的还是在家修行的都得奉持。还有十戒、具足戒,不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受十戒,称做沙弥,满二十岁后就可以受具足戒而成为比丘,女子则称比丘尼。五戒、十戒、具足戒,级别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严格。

遵守戒律干嘛呢?最直接的目的还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前面不是说过吗?惑和业集成了苦果。为了防止你起坏心思、说坏话、做坏事,从而产生苦果的因,佛家苦口婆心制定戒律,让你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说,修身正心,明事喻理。当然持戒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道德品行的修养,总而言之,消除造成苦果的因。布施、忍辱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而进行的,精进则是不懈怠的努力去做。

排在这舰队第二序列的是关于定的学说,由禅定、精进二舰组成。定,梵文的音译是三昧,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禅,是静虑的意思,也指达到身心宁静、无虑无思的修行方法。在中国佛教中,通常把禅、定合在一起,称作禅定。修禅,就是为了达到定的境界。佛教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们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禅修方法,比如弘忍大师就强调“守本真心”,并提出了一些方便禅法,如坐禅、调息、舍身、念佛等。还记得吗?神秀就是因为特别佩服弘忍的禅法才拜入其门下修禅的。

排在这舰队最后一个序列的是关于慧的学说,由般若、精进二舰组成。慧,就是指智慧,当然不是一般的智慧,是那种能够断灭烦恼,从而证悟真理、达到涅槃清净境地的智慧,也就是般若智慧。佛教认为,当处在禅定的状态时,思想集中,宁静安稳,不受扰乱,就会生发这种智慧。

好了,现在我们乘着这一舰队在宇宙中航行,目的是渡过银河,找到宇宙间的绝对真理,获得宇宙间永无休止、不生不灭的绝对能量,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我们的战术是,先由第一序列展开队形,布施、持戒、忍辱三舰组织起防御体系,消除造成苦果的原因,立于不败之地。精进舰则在旁游弋,不断加固,补充能量,然后与禅定舰组成第二序列,专注于极静之境。夫动,宇宙间常态。天地无时不动,宇宙无时不刻不处在运转之中。然而绝对的动中包含绝对的静,极静之时便可能蕴藏着绝对的真理和能量。当进入极静之境时,精进舰便随即与般若舰组成第三序列,随着般若智慧的不断生发,宇宙间的绝对真理不断显现,绝对能量不断被引发,终于在一瞬间达到光速,整个舰队带着你就到达了极乐世界的彼岸,从此你就彻底解决了人生之苦的大问题,掌握了宇宙间的绝对真理和绝对能量,而你也就成佛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佛法课堂(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uo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