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腾讯QQ日志——
达尔文主义Darwin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知识传播的越远,越有价值……”
最后我们再看三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尽量还原一下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相信对我们现在的父母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一、“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从小受到热衷书法的父亲的熏陶,因此也喜欢上了书法,到7岁时,就已经非常擅长书法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他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书法。后来他又师从当时顶级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不仅书法超群,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她不但尽心教王羲之写字,还爱用前人练字的故事开导、鼓励王羲之,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年王羲之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想必大家都知道王羲之墨池的故事。相传王羲之儿时练字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十分认真勤奋,一练习就是几个小时,累了就去门前池中把笔砚洗一洗,日子久了,池水都被染成了黑色,后人就把该池称为“墨池”。
二、福禄寿显考,五运俱全的郭子仪
人的一生中,五运很难占全。但郭子仪从青年时期高中武举开始,虽然仕途也曾几起几落,最终却拯救乾坤社稷、挽大唐于既倒,德泽苍生、功高盖世、誉满天下、既富且贵又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连他自己都认不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南怀瑾先生认为“福禄寿显考”五运俱全者,纵观历史名人中,惟郭子仪一人而已。这位主,才是古代中国真正的第一牛人!
郭子仪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郭敬之为绥州刺史,其母向若兰,出生于一个名门世家,自幼酷爱读书,不仅经纶满腹,而且通理达仪,十六岁嫁给郭敬之,夫妻恩爱,其知书达理、勤俭善良深得乡邻的赞许。郭家在当地比较富裕,由于郭子仪长年在外为官,家庭的管理就落在了郭敬之的夫人向若兰身上。郭夫人心地善良,广为施舍,周济穷人,同村有女子出嫁买不起嫁妆,她会出银资助;有男子娶不起媳妇,她同样会慷慨解囊。她还在家中东院设立塾馆,请来名师授课,并广招学生就学,有因家贫交不起学费者,她代为付学费。因此,备受人们称道。母亲的种种善举,从小就在郭子仪幼小的心灵中烙上了深刻的印记。受母亲的影响,郭子仪对他人极为体贴,极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变化,总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对方感到很舒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商极高!他的高情商,使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且总在关键时刻能够为他逢凶化吉,最终得以善终,“福禄寿显考”五运俱全。具体事例在此不表,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
三、万历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在他主政期间,实行吏治革新、打击豪强、改革税收、整顿学政、清丈全国田亩、实行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且收效甚大,一时间,国库充实,天下升平,人民安乐。单单就其政治谋略、经邦济世之才而言,在明朝没有一个可以与之比拟的,甚至放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也是一个巨星。
张居正的远祖是凤阳人。凤阳是明朝的“革命摇篮”,朱元璋拉队伍的时候,一个叫张关保的老乡跟了进来。革命成功后,朱元璋当了皇上,张关保被封为千户。张关保虽然是个小官,但张家的家庭成分变了,住地也从此移到湖广。张居正祖父张诚是个护卫,父亲张文明仅仅是个秀才。纵向比,张家算不上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且日渐衰落。但横向比,张家与一般的贫民还是有区别的,由于有一个重视子女教育的父亲,张居正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张居正幼时名叫张白圭,据说张居正出生前,其曾祖做了个梦:梦中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曾祖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以后能够光宗耀祖。
作为一个不得志的读书人,儿子的诞生给其父张文明带来了极大的喜悦。父亲实现不了的梦想,通常是寄托在子女身上,张白圭才几个月大,张文明就拿着唐诗在他面前读。这才是我们写此文的真正的重点。有位早教专家曾说,如果你从孩子出生开始早教,你已经还比别人家晚了40周了!古代没有早教一说,几乎没有人知道早教的重要性,而张父能如此做,无异于为儿子的成长提供了加速器!
良好早期教育的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张白圭一岁多就会说话,邻居们就此称其为“神童”。一晃张“神童”就五岁了,进了私塾。而他在读书方面的天赋也显现了出来:过目不忘,下笔成文。过了几年,先生叫来了他父亲,郑重地说:“这孩子我教不了啦,你带他去考试吧。”
1536年,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童试顺利通过,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
1537年,十三岁的张居正参加乡试,成绩优异,但湖广巡抚顾璘觉得他年龄大小,为了磨砺张居正,故意未予通过。
1540年,十六岁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正式步入仕途,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
通过对这三位古代大神成长经历的还原,我们不难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性的,作为现代的父母,切不可错失孩子成长的黄金年龄,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心理学、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的大脑在7岁之前已经发育完成了85%左右,只有剩下的15%左右是在以后的时间里逐步完成的,这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0-7是一个人一生的“关键期”。这和农民种庄稼是一个道理。小时候,常听种地的父亲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对孩子而言,父母耽误孩子七年,将耽误孩子的一生!为人父母者不可不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
客官,点个赞呗!你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其实,路上本没有赞,点的多了,也就成赞了……谢谢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