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腾讯QQ日志——
达尔文主义Darwin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知识传播的越远,越有价值……”
继续谈谈中国古代的神童现象。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人,他像神一样存在,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人就是——诸葛亮。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讲到《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诸葛亮过于机智而有点类似妖怪了,不真实。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对于我们后人来说,会有哪些启发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为了讲清楚诸葛亮,我们还必须得从秦朝末年的时候说起。当时有一位叫葛婴的人,带领一群农民揭竿起义。葛婴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勇猛又有谋略,屡建战功,在当时是位颇有名气的将领。
到了汉文帝的时候,为了追忆奖赏葛婴反抗秦朝的功劳,便将葛婴的孙子封为诸县侯;「诸县」这个地方,就在今天山东省诸城的西南。葛婴的后代子孙也因此就搬迁到诸县居住。同时,为了纪念汉文帝的封赐,就顺其自然的把地名与姓氏结合在一起。从那个时候开始,葛婴的后代就以「诸葛」为姓了。诸葛家族在西汉的汉元帝年间,曾经出过一位司隶校尉诸葛丰。汉朝的司隶校尉是中央单位的监察官,拥有弹劾朝廷百官与皇亲贵族的权力,地位相当高。诸葛丰当时就以「执法严明、刚直尽忠、不畏强权」闻名于世,被认为是汉朝法家的代表人物,在当时颇有声望。到了西汉末年,因诸县成为战争地区,诸葛家族就从诸县搬迁到阳都县,在阳都住了大约130年左右,才传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这一代。
诸葛圭在兖州的泰山郡担任「郡丞」,「郡丞」是地方官太守的幕僚长,负责整个泰山郡的行政工作。由此看来,诸葛亮绝对不像初中课本里《出师表》一文中所讲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实际上,他是出生在书香世家,幼年的生活也算是无忧无虑,一家人其乐融融。不过,好景不长,诸葛亮6岁的时候,母亲章氏因病过世;两年后,父亲诸葛圭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这让诸葛亮的生活一下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幸,诸葛亮有一位叔叔,叫诸葛玄,曾经在京城洛阳当官,因为看不惯宦官的专权跋扈,也不想卷入政治斗争,就辞官回家乡阳都,帮诸葛圭照顾家族,指导诸葛亮这些孩子们的学习。诸葛亮在父亲过世后,8到12岁的这4年时间,一直在叔叔诸葛玄和大哥诸葛瑾的教导下继续学习,这又为诸葛亮提供了一段稳定的学习和成长时间,为他以后的博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家族是书香世家,对儒家与法家两家的思想相当熟悉。实际上,诸葛亮从小就被教导学习和阅读了许多儒家经典,像是「诗经」、「尚书」、「左传」等等;当然,法家的「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以及在西汉广为流传的「六韬」自然也不会错过。家学渊源,诸葛亮少年时代就熟读了许多儒家与法家经典书籍。除此之外,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因为曾在京城洛阳当过官,也常会跟诸葛亮这些孩子们谈论许多知识份子受到宦官太监迫害,而宁死不屈、一心报国的感人事迹。例如:当朝廷下令逮捕批评「太监干政」的知识份子时,有一个人,名叫做范滂,当他听到县令正在为是否逮捕他左右为难时,范滂便立即到县衙门去投案。当时的县令叫做郭揖,郭揖对范滂表示,宁可不当县长,也要将范滂放走。范滂却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我死了,灾祸就可停止。怎么可以因为我的罪连累您呢?范滂说后就跟他的老母亲诀别,从容不迫、慷慨赴死。
这些忧国忧民、舍生殉道、敢作敢当、对「忠义」的实践重于对生命维护的事绩,对少年诸葛亮的人格特质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非常大的震撼与影响。《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就记载,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由此可见,年少时侯的诸葛亮已经志向非凡,且学识过人了,这为他以后事业的腾飞,垫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至于后面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在此不再赘述。
罗振宇老师在深圳2018夸年演讲上讲了这样一句话“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通过对诸葛亮少年时期生活的还原,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真实的诸葛亮肯定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么神,但他的智慧绝对是超群的,放在今天,也绝对是人群中绝无仅有的顶尖高手!而他的智慧,也绝对离不开他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他小时候没有受到如此好的教育,后人也就不会再有机会对他的许多传奇故事津津乐道了。
最后,我想说,不要再相信什么生而知之的鬼话了,那都是无知者意淫和自我安慰的借口罢了,为人父母者,除了自己努力学习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以外;同时,还要尽最大努力,将孩子培养成他们应该达到的高度!
(注:本文部分内容引用自百家号作者“溪畔蔚蓝”2017年5月5日作品,有删改。)
客官,点个赞呗!你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其实,路上本没有赞,点的多了,也就成赞了……谢谢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