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读书婚姻育儿
中国古代的“神童”,其实都是早期教育的必然结果之二

中国古代的“神童”,其实都是早期教育的必然结果之二

作者: 家庭教育CEO | 来源:发表于2018-12-31 00:28 被阅读75次

书接上回。

说起中国古代的神童,不得不提一下,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

说宋朝时江西的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王安石很早就听说这件事了。明道年间,王安石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这时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王安石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王安石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已是:"泯然众人矣。”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只要是初中毕业的人,应该都知道方仲永这个人,因为初中语文课本里面就这篇文章。但是,许多人往往只是把方仲永当作失败神童的典型例子来说事,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仅仅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仅仅只是“知其然”。但很少有人深入分析、思考为什么他会成为“神童”,后来为什么又"泯然众人矣”,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并“不知其所以然”。王安石不愧为一代大家,其实在他的文章里面,他早就交代的非常清楚了。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王安石的原文。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方仲永真的就是生而知之的神童吗?

文中说“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方仲永真的是长到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得,然后,忽然有一天就哭着、闹着索要这些东西吗?如果真是如此,那他真的就是“神童”,真的就是生而知之了。但,再读原文,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

王安石接着写道:“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方家确实世代是农民,父亲大字不识一个,家里连笔墨纸砚都没有。但是他的邻居却是诗书之家,否则他的父亲怎么能借到笔和纸呢?这才是重点。如果方仲永家的周围没有一个可以形成汲取知识的环境,他恐怕真的是不可能会写字的,这就相当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没有说英语的环境,所以大多数人中国人都不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一样的道理。由此可以证明,方仲永绝对不是神童,绝对不是生而知之的,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他很有可能就是在邻居家,不知不觉地学习了这些知识。您觉得呢?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他后来又"泯然众人矣”?

其实,王安石在他的文章当中交代的也非常清楚:“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原因很简单,也很明显——方仲永最终失败的根源,就是后来没有再继续学习,没有继续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原因!读到此,我也不免叹惜!我觉得,只要是稍微有一点常识的父母,都不会干如此愚蠢的事情!唉……

王安石也感叹道:“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最终却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怎能不成为普通人呢?

王安石的叹息,又给了我们两点警示:

第一、不管天生聪明,还是愚钝的人,后天都必须要进行学习,否则,一定逃脱不了变为普通人的命运;

第二,普通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是有可能会弥补先天的不足,并最终学有所成的。那些大器晚成的人,比方说曾国藩,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的“神童”,其实都是早期教育的必然结果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ab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