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又有新玩意儿开始刷屏了。
一个小插件,在你允许它获得你的公开信息之后,点击你到过的城市,就会绘制出在中国版图上你所涉及到的省份。
这个小插件不知道又是调动了人类的哪种心理,虚荣?自我表演?集体从众?
what ever
在看到这样一张张图片刷屏我的朋友圈,在看到一个个粗略的数字暴露信息的时候,我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数据本身不有趣,有趣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数据。
有人说真正热爱。大数据的人,他们并不会干巴巴地列出一组大数据,然后如图所示,得出一个结论。
他们做的,是研究这组大数据背后的原因,因为结果并不有趣,有趣的只是结果背后的奥秘。
那我来做一件真正有趣的事。
以下我选取的图片,均是来自我朋友圈,并且稍微熟悉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人,我将为你展示,出现这样数据的人,背后的故事。
图1图1是一个院线经理的足迹,当然这也只是近年的状况,又或许是他记忆当中最深刻的活动范围。
如果不是我老爸提醒,我根本记不起,十年之前我去过山东和河南,而且还是深度旅游。所以说有些地方,可能因为年龄小,又或许是因为走马观花,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
图2图2是一个制片主任的足迹。
一个院线经理,一个制片主任,这是在电影行业里一个做下游工作,一个做中游工作的职位。
前者需要恪尽守职,在他所管辖的区域里,时刻监督,时刻调整。
过年那几天,所有人都放假回家了,开开心心的,这个院线经理没有放假,坚守在工作岗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事,一放假,电影院就会爆满,生意越好的时候,主管越不能离开。
每天的排片率,上座率,票房,场次,人次,乘以每天上映下映的电影,再乘以365天。他像猫一样盯着屏幕分析每组数据,接收着上级的指令,观察着新片的上映,根据市场动态,调整不同地区,不同坐标影院的行动安排。
踏足的城市,背后的故事大片路推的时候,他会亲自接待,别人会羡慕他,哇塞,你可以和吴京,李连杰,成龙,范冰冰那么多大明星合影,还可以和冯小刚,王家卫,贾樟柯那么牛的导演握手。
你不知道的是,他一天要挤出多少笑容挤到自己的脸肌肉发疼,一天要跑多少个地点走到脚后跟肿胀,一天要打多少通电话说到回家,只想当哑巴,一天要喝多少场今夜才能落幕。
这几年他应该去过其他地方,肯定去过其他地方,可是短暂的放松并没有把他从紧张的工作中提取出来。他只记得他一直待在北京,待在前线。
和他形成对比的,后者制片主任,踏破铁鞋,跨越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他到过西藏,我记得他在那里拍了个片子,可能因为那个片子的拍摄过程泰国糟心,他不想记住。
那么如此一来,除了湖南,云南,台湾,他就快走遍了全中国,他拍摄的片子快设计了整个中国。
我记得他说,刚毕业不久,就接了一个做制片主任的活,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可是在拍摄过程当中,一个管美术的老大故意拖延。他要求三天把场地背景做出来,美术老大是执行制片的老合伙人,美术老大欺负他是个年轻人,美术团队没有一点行动。
踏足的城市,背后的故事他发怒了,美术老大以为他没办法,他把全组人叫出来,别把执行制片叫了过来,说明了美术老大的工作失责,最后烙下一句,
“他如果不走,那就我走。有了他这种人,这个片子怎么拍也不能按时拍完。但有了我,我保证这个片子按时拍完。”
最后,执行制片叫美术老大滚了。
他拍完了人生中第一个做制片主任的大片子,走上了拍摄现场这条路,一干,就干到中年了。
他是个正直的男人,在剧组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工作,早早的结了家。他能够统领天难地北的壮汉,能够带着上百人走南闯北,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说他唯独招架不过来的就是装病的女明星。
像那种白天还生龙活虎的,晚上就躺在床上唉声叹气说生病了明天起不来了的女大明星,她就得像个父亲一样,笑问,
踏足的城市,背后的故事“是想男朋友了生病?”
“是想孩子老生病?”
“还是需要做点儿其他什么事儿病才能好起来?”
这时候,奄奄一息的女大明星又精神起来,伸出两个手指发誓,给他两天或者三天时间,她保证满血复活。
他笑着答应了,回去调整工作安排,给女明星挤出三天没有戏份的时间。剧组里的拍摄成本,不是按钟算的,也不是按天算的,是按小时算的,有时候还是按分钟算的。牵一发动全身,为了这三天他又得绞尽脑汁。
可是这三天又是值得的,因为他可以不得罪女明星,也可以让女明星恢复活力,演员能够给力拍戏,也是拍摄效率的一大保障。
图3图3是大东的足迹,大东是一个灯光老师。熟悉的人一天给300工资,不熟悉的人一天要400。
灯光老师是剧组里面负责灯具的搬运,摆放,装卸工作的。灯光老大的工资高,因为灯光也是电影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懂打光的灯光老大一天有4000的工资,大东只是一个普通的灯光师,需要听从灯光老大的指挥。他最后的目标也许是做一个灯光老大,可是他目前还是只能拿三四百一天的工资。
大东是一个河南人,照他的话说,他们河南一个村里的人,全部出来在剧组工作,大家都是人拉人,大家都做灯光师了。
河南也有很多村的人出来做场务的,场务就是处理剧组里面的一切杂活。大东认为做灯光师更酷一点,能够学到一门看得见的技术。
踏足的城市,背后的故事并不是每天都能接到活,要跟着灯光老大走,要跟着制片主任走。
大东前妻是山东人,同在剧组工作认识的,刚认识时,她做群演,大东做灯光师,后来,她做化妆师,大东做灯光师,再后来,她做美术老大,大东还在做灯光师。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大东依旧一个人坐着灯光师。
大东肯定去过山东,至少结婚时是去过的,只是大多忘了,或者大东不想记得了。
大东和前妻有个孩子,在河北上学,大东的哥哥在河北,听说河北的孩子考试特别厉害,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考试也特别厉害。大东非常喜欢灯光师这份职业,可是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做灯光师了。
听着灯光老大的指令,搬灯,运灯,架灯,卸灯,装灯。再搬灯,再运灯,再架灯,再卸灯,再装灯。
反反复复,没日没夜,粗糙的魔术腿,沉重的大灯,小心翼翼,轻提轻放。最长的时候,大东一个周没睡觉。最热的时候,在横店的影视城45度高温没有空调电扇。最冷的时候,哈尔滨零下15度拍外景。
大东整个人晒得黝黑发红,一块又一块的腱子肉使得它像坦克一样,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立马睡着,给他一个时间点他能分毫不差地达成目标。
踏足的城市,背后的故事大东的父母应该还在,因为他也不过40来岁,但也不确定他的父母到底还在不在,因为大东已经很久没有回过家了。每个假期,每年春节,大东也都在拍摄现场,在剧组里度过每一个节日。
所以在大东的足迹里,他踏遍了中国大地,却唯独忘了自己是个河南人,肯定到过河南,结婚时到过山东,还有个儿子在河北读书。
图4图4是路叔的足迹,他是一个导演,从话剧导演,变成了一个电影导演。
图5图5是海子的足迹,他是一个演员,从一个话剧演员,变成一个影视演员。
他们都踏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超过朋友圈绝大部分人。
他们从传统的话剧行业,跨越到了当下最火最热门的影视行业,他们从微薄的薪资,跨越到了可观的片酬,他们从鲜花掌声中的赞美,跨越到了爆米花可乐的娱乐。
海子到过云南海南,路叔也到过山西广西,在他影视作品路演的时候,在他拍广告的时候。但是他们都忘了,或许是他们认为都不重要,在他们眼里,那些只是走马观花,尽管是繁重的工作。
踏足的城市,背后的故事在他们眼里,只有在做话剧的时候,踏过的每一寸土地,才是那么的热血沸腾,才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我记得海子说他在做话剧演员的时候,喷好一头的头发,画好一点的妆,穿上一身帅气的服装,踏上铿锵有力的皮鞋,在舞台上淋漓尽致,收获大家的鼓掌,最后拿了一场50块的薪酬回家。
那段日子很苦,很累,很憋屈,到任何一座城市,都是话剧表演,都是工作,并不能像游客一样逛街吃饭,最快的一次一周跑了15个城市。
但那段日子,他最开心,最放肆,他接触到了最真实的艺术,他交往到了最忠实的朋友。
后来,海子跨越到了影视行业,片酬高了,视野广了,行程也不那么累了,可是他去了每个城市的时候,再也不期望了,再也不热情了。
路叔,刚毕业时进了一个话剧团,做助理,跑上跑下,什么活都干,什么活他也愿意干。
踏足的城市,背后的故事他最爱跟着话剧团跑各个城市,可以看到每个地方不同人的反应,他会用笔记下不同地区的人不同的笑点和哭点。
他热爱着剧本,抄他喜欢的话剧的剧本,他认为最珍贵的剧本,一本一本的抄,一本一本的琢磨。他渴望成为自己偶像导演那样的人。
可是话剧是高雅的艺术,如同昆曲一样,只会越来越珍贵,越来越小众。
路叔去了互联网行业,去了广告行业,去了影视行业,至少,他做的事儿,都是围绕着一个剧本展开。
它可以成为一个产品策划,也可以成为一个文案策划,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影视导演,可他最想成为的,是一个话剧导演。
也许等路叔老的时候,他就能做回话剧导演了,可是现在不行,生活推着他不能回去。
踏足的城市,背后的故事他跟着拍摄剧组踏遍大江南北,拍到累到吐的广告,在他眼里,来到这里拍广告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他记得的是,依然是那段日子,跟着剧团走南闯北,抄剧本的日子。
去过多少座城市并不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涉猎的越广,自然会他住更多的城市。
重要的是,你来到这座城市,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上什么样特殊的记忆。
希望在未来,你到过的每座城市,都能串成一页页美好的记忆。
踏足的城市,背后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