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装修好放了两年,今年刚搬进去住。妈说:“新房子,第一年过年不能空着,你俩过完年再回来吧。”
我对这些“禁忌”自有一些不在乎,想早些回家团聚,但老妈的一片好心不忍违背,折衷了一下,大年初一吃过饺子,就往家赶。
我和老婆都是第一次在外过年,对于过年怎么准备,都有点摸不着头脑。
大年初一赶车忙过去每次过年,全由爸妈或者岳父母置办,我们从不操心。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小时见惯了大人们“忙年”,歌谣也很熟悉。可真让自己来“忙个年”,还真不知准备些什么,无从下手。
我打电话向妈取经,妈笑我都成家了还不知怎样过日子。
电话里,从贴春联到包饺子,从烟酒糖茶到瓜果点心,老妈都讲了一遍。
诸如春联要趁早贴、下饺子要放鞭炮、大年初一中午前不能倒水等等的“老皇历”,自是不能落下。快要挂电话,还叮嘱我出门赶车记得断水断电。
妈说,过年说话要注意,不要说不吉利的字眼儿,她小时候因为说错话被外婆训斥,记了一辈子。
几天前,小区的春联已经贴上,灯笼也早挂上了,只是没到时候就体会不到年的味道。直到大年三十的鞭炮零星地响起,才感觉年越发近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除夕下午看央视《一年又一年》包饺子;晚上吃年夜饭看春晚,这是家里一直的习惯。所以,当许多人除夕晚去海边看灯光秀时,我更愿意在家静静地等待年的到来。
在外忙活了一整年,岁末了,歇一歇吧。
我第一次包饺子,老婆包得也不熟练,在网上看了看教程,现学现卖,五十多个饺子,包了一小时,总算还有模有样。
包饺子虽然只有我们两人,年夜饭还是要丰盛些。中国人讲究“以吃过节”,过大年当然还是以吃为主角。
收拾了六个菜,有鱼有肉,有青菜有果盘。一向“远庖厨”的老婆,也颇用心地雕了一盘红火的“小猪”,精致得有点不忍心下筷。
红红火火的小猪大年初一吃饺子,这也是传统,想必北方都大抵相同。水开了,忽然想起妈说的“下饺子要放鞭炮”,我用手机找了一个鞭炮的音效,小区不让放,只好如此。
老婆笑我也很有“仪式感”。
其实,我们的风俗不就是“仪式感”么。
妈从外婆那里学到的“年俗”,又传授给了我,以后我也会传给自己的孩子。
习俗就这样传承下来,我们的文化也是在这一点一滴中延续至今。人常说,中华文化是数千年以来,人类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其原因,也许就是我们对习俗心怀敬畏,又饱含深情吧!
己亥年的第一轮太阳刚刚升起,大年初一的青岛北站,在朝阳照耀下,也披上一层红色的霞光,为人们送来新的气象!
己亥年第一个日出原以为大年初一赶车的人少,进了候车厅,不料竟也熙熙攘攘。行人皆喜气盈盈,老幼亦满面春光。
回家,方向虽不同,终点却都是幸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只要有家,心就不会流浪。
车启动了。家,越来越近了!
车启动了,家,越来越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