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世界文学社读书阅益书社
《荣格心理学七讲》读书笔记(六)

《荣格心理学七讲》读书笔记(六)

作者: 寒梅花开123 | 来源:发表于2019-03-08 16:15 被阅读6次

    人格的发展既可以沿着向前进行的方向,也可以沿着后退回归的方向。力比多的前行意味着自觉意识自我调节着现实环境与精神的需要,使它们彼此处于和谐的状态。而一旦来自外界的挫折和剥夺打破了这种和谐,力比多就从环境的外部价值中撤回,转而投入到无意识的内部价值上。这种返回人自身的行动被荣格称为退行。只要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人能够从无意识中找到解决他面临的问题的方法,退行对于调整一个人的精神是有好处的

    荣格把随时从喧嚣的世界中退却出来,是自己沉浸在一种宁静的冥思之中,作为一种维持和实现人格和谐与整合的手段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推崇。

    前行和退行在人格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人把他的人格面具发展到了极致,以致于变成一个完全按照社会舆论和传统行事的机器人,他就会逐渐变得沉闷乏味、心不在焉、抑郁寡欢。直到最后他终于感到有必要改变他那种庸俗虚伪的生活。他这样做了,卸下了刻板的面具,在自己的无意识深处发现了隐藏的富藏。当他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时候,他变得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成为一个富于创造力和自发性的人,不再是一个按他人意志行事的玩偶,可以说他的生命焕发新的活力。

    人格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重大的变化和转折,即所谓的人生阶段。荣格区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1.童年。从出生到此后的几年,儿童实际上不可能面临任何问题,而且也没有一个意识的自我,他的生活秩序主要是靠父母来为他作出计划安排。在童年的后期,自我开始形成。当他走进学校以后,他开始突破父母对他的包围,从父母的精神羽翼下孵化出来。

    2.青年。这一阶段的到来以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变化为标志。这种生理上的变化伴随着一场心理上的革命。如果个人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并且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进行适当的调节,那么这种从童年活动到职业工作的转变就不会遇到多大的困难。但要是他始终执着于童年的幻想,不能清醒地面对现实,那就必然导致无穷的痛苦和烦恼。一个人在青年阶段面临的困难,并不完全是那些与外部事物有关的问题,他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也能是内心精神上的困境。

    青年时期的许多心理问题,常常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固守和执着于意识的童年阶段。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一种儿童原型)宁可始终停留在儿童的水平而不愿意变得成熟起来。因此,男青年和女青年们必须具有充分的意志力,才能在生活中作出有效的选择,才能克服他面临和将要面临的无数障碍,才能满足他自己和他的家庭的物质生活需要。

    3.中年。一般认为,人到了这个年纪,或多或少能够成功适应外部的环境。然而却并非如此,人到中年的时候,他的精神和人格的发展会出现激烈的变化。他需要围绕一套新的价值重新调整他的生活,从前用于适应外部生活的心理能,现在必须用来投入到这些新的价值之中。这些价值的本质就是那些始终存在于人的心中的一直被忽略的精神价值。

    往往有一些才智出众,功成名就的人在中年的时候觉得生活使他们丧失了热情和冒险精神,而且认为生活本身失去了意义,从前他们认为极为重要的事,现在已不再重要,他们的生活似乎变得空虚且无意义,并且感到抑郁沮丧。荣格发现造成他们这样的原因,就是他们起初,为得到某一社会地位,心理能大量地投入到那些外在兴趣上,而现在这些目标实现了,能量也就相应地从这些外部兴趣收回。这些能量的收回和价值的丧失在他们的人格中造成了一种空虚,如何治疗呢,那就是必须唤起和形成新的价值以取代旧的价值并从而填补精神的空虚。

    正如荣格所说“对那些还没有能够适应生活,迄今一事无成的年轻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可能有效地形成他的意识的自我,也就是进行意志的培养;而对那些人到中年,不在需要培养自觉意志的人来说,为了懂得个体生命和个人生活的意义,就需要体验自己的内心存在。

    4.老年。老年类似于童年,他沉溺在无意识中,不断考虑着“来生”,这个来生的他,将要重新上升为意识。

                                   摘录于《荣格心理学七讲》第四章的一点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荣格心理学七讲》读书笔记(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vr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