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述而篇》第25章

《论语·述而篇》第25章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2-03-04 06:11 被阅读0次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共学《论语·述而篇》第25章。上一讲我们学到“有恒”之人和圣人相去很远,但是没有有恒,无以至圣,有恒就是入德之门。而且不仅圣人离不开“有恒”,君子、善人也是要从“有恒”开始。不仅如此,就算是你想在世间取得些成就、把“巫医”学成功都要“有恒”。钱穆先生说:“章末申言无恒之源,所以诫人。”我们今天学的就是“章末”,这章结尾,孔子告诫我们人不能“有恒”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亡而为有”的“亡”,通“无”,就是没有装作有;“虚而为盈”就是空虚的装作满的、充盈的;“约而为泰”就是穷困却装作丰盛和奢泰。“难乎有恒矣!”有这三种情况,人就不能有恒。

    其实这三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比如,咱们学《论语》,有时自己也没什么体会,但一听别人叫你老师,就很想表现得深刻些。或者有人家境一般,父母都很节俭,但他非要穿名牌,要显得富贵些。还有人,在生活中天天很苦恼,但一见到外人就表现得自己很幸福美满。也有人活得非常空虚,可是他朋友圈里秀的图片都是琳琅满目,好像他的生活非常丰盈……我们不觉得这是多大的事,顶多说是爱面子、虚荣点而已,可本章此处孔子说这些就是无恒的根源。前面说了“有恒”是入德之门、圣人之基,那“无恒”不就是直接关闭了入德之门,拔除了圣人之基么?“无恒”就彻底抹去了人成为善人、君子、圣贤的希望,甚至抹去了在世间成就点事业的希望。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为什么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人就不会有恒呢?上一章我们讲有恒的定义:“有恒”就是“有常”,“常”就是仁义礼智信,有恒就守着这些常德,错了就改、错了就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是在干什么呢?是守着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象,怕别人以为自己没有就假装有一下,怕别人觉得自己穷困就装作丰盈一下,这也不是个善啊!不是真实地在建设自己的道德,再怎么使劲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好比一个人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你却摆出来要请大家吃大餐的架势。生活中若真有人这么做,你就觉得他是有病,精神、心理不健全了。江熙曰:“言世人负情反实,逐波流迁,若影无持系索,此有恒难也。”世人表现出来的和事实的情况完全相反,随波逐流,就像要抓住空中的一个影子一样,根本没有抓手,又怎么能谈到恒久呢?

    那一个人为什么“无”却要装作“有”、“虚”却要装作“盈”呢?

    首先,他肯定是觉得“有、盈、泰”这是好的。但他的逻辑是:如果我要是能装成这样,大家就会觉得我够好。我们举个对比性强一点的例子:《孝经》里孔子问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的表现是:马上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是传承夫子法脉的弟子,是真“有”的弟子,但是他表现出来的却是虚心,很没有、很想要学的“无”的状态。那要是换做一个“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人听老师这么问会怎么做呢?他会很想让老师和同学觉得他真“有”,于是会急着说:“我知道!”如果老师要是请他说说是什么?他就开始猜了,把一些灵光乍现、临时拼凑的答案丢出来:是不是“王道”呢?看老师反应不对,又猜“是不是仁道?”假如一不小心猜中了是“孝道”,老师说“对了”,就立马神采飞扬,觉得自己才是真懂。他的做法与真正“有”的曾子的表现完全是相反。你观察他的这个学习过程是一点也不能增进道德。李光地的《札记》说:“有恒,是笃实之人。若不笃实则虚夸,虚夸之人,必不能有常心而久于事。”郑汝谐曰:“以亡为有,以虚为实,以不足为泰,其心已自满矣。自满者必中道而画,安能有常乎。”。

    王阳明曾教戒弟子:“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跟随我求学的人,不要以聪慧机警敏捷为高,而是要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高超。说“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平易近人,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就算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大家看看这些就知道得怎么去学了。

    《论语集释》上说:“亡而为有”三句即所谓面子也,凡顾面子之人其始不过为喜作伪之伪君子,其终必流为无忌惮之真小人,乌能有恒?”“亡而为有”三句的人一开始不过是吹吹牛、说说大话的伪君子,但最终会越来越往下流,必然会成为无忌惮真小人。前一段时间有一则“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网帖,在网上非常火爆。这个作者号称花500元入这个名媛群,他用群聊记录了所谓“名媛”们:她们在微信群里十几个人均摊一份上海豪华酒店的下午茶、轮流去拍照,然后在社交媒体上构建自己的“名媛”生活。紧跟这个帖子之后又有一篇帖子“上海名媛算什么,流水线上的高富帅已经旅拍出图了”这个帖子又专门讲现在有机构可以流水线生产“高富帅”,包装手法和名媛如出一辙。只不过他们不是拼着买名牌,而是直接把假名牌从头穿到脚,从朋友圈打造、修图,再到聊天秘笈、穿衣指南,几乎是手把手教你,把你包装成一个高富帅。这就是其始不过伪君子,但最终就流为无忌惮之真小人了。孟子曰:“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常的道德标准,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了。

    张伯行曰:“为泰为盈为有,不过外面矫饰于一时,岂有能常泰常盈常有之理?”建立在虚假上面的繁荣,一时可以,后面必然无以为继,怎么会“恒常”呢?“此闻人之取而违,乡愿之似而非,又何恒之足云?”就像闻人的“色取仁而行为”和“乡愿”的似是而非,根本谈不上有恒。这说到了两种人,一个是“闻人”,一个是“乡愿”,都出自《论语》。弟子子张曾问孔子:士要怎么样做才可以通达?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说:“这是有名声,而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喜爱道义,体会别人说话,观察别人的脸色,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单单是求名声的人,表面上要仁,行动上却与之相反,但他却以仁人自居毫不怀疑自己。这就是闻人,他们言行不一,还以为自己就是“仁德”,这就是“亡而为有”。什么又是“乡愿”?《论语》里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对乡愿做过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他们也是言行不一,四方讨好,八面玲珑,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但要去批评他,你举不出什么事;找他的缺点,好像又找不到,但他就是跟这个世间同流合污,而又善于掩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你看他好像有忠信,好像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这种人往往大众喜欢他,实际上他是刻意装扮自己,迎和大众口味,他心里非常的自以为是,但是外表还装作谦恭有礼。这种人“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他们也是“亡而为有”,装作有美德,实际却是道德的破坏者。我们看连“闻人”和“乡愿”这么难辨别的“亡而为有”,都让人看得这么明白真切,那“伪名媛”和“伪高富帅”做了朋友圈,换了身衣服,人们就看不出来么?《大学》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就算你掩盖自己的不好,摆出自己的好,“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自以为自己表现出“有、盈、泰”,别人却都看到你的“亡、虚、约”,自欺而已矣!“乡愿”还算是德之贼,他还知道德行好,要偷“德”,所谓的名媛和批量生产的高富帅连德都不偷了,偷的是有钱人的感觉,这活着都没个方向了,更谈不上有恒了。

    《岭云轩琐记》:“世人事事止图好看,曾不旋踵而不好看者来,并前之好看授人以口实。不若未经好看者之不觉其有不好看也。”世人事事只图好看,不曾想不好看的先到来,与其你之前装作好看授人口实,不如一开始你就没装作好看,“即时至而不能自悔,亦勿庸过费心力以张之可矣。”如果没装作好看,即便没认识到自己有什么不行,至少也没耗费力气铺张着让自己更难看。

    《中庸》上有一段话“《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衣锦尚絅,是《诗经》上的话,称赞君子谦逊的美德,他身穿锦绣衣服,外面再穿一件麻布罩衫,这是厌恶锦衣的花纹过于显著。“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君子的道表面暗淡却能日益彰明;“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小人之道,外表鲜明却是日益消亡。学到这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因为小人无恒,暴于外又无实以继之,没有后续了,无恒。因此,一个人天天忙着虚伪掩饰,假装自己“有盈泰”,就是日渐消亡、自取灭亡之道。

    《大学》上说“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容颜,这样才能心安理得。人为什么要“亡而为有,约而为泰”?就是自己不愿接受自己“贫乏、不足、窘迫”的样子,怕别人因此不认可自己。因此,真正让我们痛苦的就是自己“没有”。别人为什么不认可自己?也是自己“没有”,那我们就针对这个“没有”一点点努力,有恒去做,让自己做到真“有”。

    有一本书讲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圈里,一个叫“影响圈”,一个叫“关注圈”。“影响圈”是指我们可以改变和控制的事情。比如我们今天打算看什么书,和什么人交朋友,怎么提升自己等,影响圈里你可以做很多努力。“关注圈”则是指那些超出自己控制范围、不能改变的一些事。比如老板会不会给我加薪,别人对我的眼光肯定与否?专注于“影响圈”的人会花心力投入自我成长,他不断地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做功课。而一个把注意力都放在关注圈里的人,他面对的就都是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除了抱怨,他什么也做不了。我们的注意力该放在哪里呢?夫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文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就是做“影响圈”。如果你在意别人怎么看你,那就真实面对自己的不足,好好地学、踏实地改,当我们真会了、真有了,别人自然就认可你了。你老是忙着展示给别人看,就算你忙了十年、一辈子,也改变不了什么。

    怎么做到有恒?一个人为什么能不断地做下去?就是因为他觉得没有,或者有的不够。张居正先生说:“谓之有恒,不过质实无伪耳。盖天下之事,必有其实,乃能长久,若是存心虚伪,本无也,却做个有的模样;本空虚也,却做个盈满的模样;本寡少也,却做个侈泰的模样,似这等虚夸无实,虽一时伪为以欺人,而本之则无自将不继于后,欲其始终如一,守常而不变,岂可得乎?”先儒说:诚者,圣人之本。孔子此言,岂徒以引进学者哉?要其极则参赞位育之化,亦补过自有恒之实心以充之耳。欲学二帝三王,亦体验于此。”因此,“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这话不是只为了接引新来的学习者而说的,一个人具备了与天地齐德的赞誉,也是从有恒的、真实的、补过迁善慢慢获得的成就而来的。因此,实实在在的迁善改过,欲学二帝三王,亦不过于此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在此社会背景下,希求见到圣人、君子和善人出世,即便是善人圣人都不能见,见到君子和有恒者也行。因为有恒的人能抓住本质择善固执,君子是把握好了方向学而不已,这都有机会下学上达,对国家社会产生好的影响。而那些以无作有、空虚却假装充实、贫困却冒充富裕的人却会把自己成为圣人君子乃至有恒者和善人的根都连根拔掉。对于我们来说,很少有人一辈子都是“以无为有、将虚作盈”,但可能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场合下会这样,要记住的是:什么时候这么做了,什么时候就拔出了成为善人君子圣人的根基,乃至你想在世间取得点成就都不可能了。因此“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是三戒。不以无为有,不自以为有;不将虚作盈,不思进取;不内实穷约而外为奢泰,不欺世盗名、自欺欺人。为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苟能如此,则能一心向善,一旦有恒、持之以恒,就可以真正有益于己成为善人、君子乃至圣人。因此,孔子说能见到有恒的人就可以了,因为“有恒”就有君子、善人乃至圣人出现在人间的希望。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人就不会有恒呢?

    有恒的定义:“有恒”就是“有常”,“常”就是仁义礼智信,有恒就守着这些常德,错了就改、错了就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是在干什么呢?是守着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象,怕别人以为自己没有就假装有一下,怕别人觉得自己穷困就装作丰盈一下,这也不是个善啊!不是真实地在建设自己的道德,再怎么使劲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好比一个人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你却摆出来要请大家吃大餐的架势。生活中若真有人这么做,你就觉得他是有病,精神、心理不健全了。江熙曰:“言世人负情反实,逐波流迁,若影无持系索,此有恒难也。”世人表现出来的和事实的情况完全相反,随波逐流,就像要抓住空中的一个影子一样,根本没有抓手,又怎么能谈到恒久呢?

    2.怎么做到有恒?一个人为什么能不断地做下去?

    怎么做到有恒?一个人为什么能不断地做下去?就是因为他觉得没有,或者有的不够。张居正先生说:“谓之有恒,不过质实无伪耳。盖天下之事,必有其实,乃能长久,若是存心虚伪,本无也,却做个有的模样;本空虚也,却做个盈满的模样;本寡少也,却做个侈泰的模样,似这等虚夸无实,虽一时伪为以欺人,而本之则无自将不继于后,欲其始终如一,守常而不变,岂可得乎?”先儒说:诚者,圣人之本。孔子此言,岂徒以引进学者哉?要其极则参赞位育之化,亦补过自有恒之实心以充之耳。欲学二帝三王,亦体验于此。”因此,“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这话不是只为了接引新来的学习者而说的,一个人具备了与天地齐德的赞誉,也是从有恒的、真实的、补过迁善慢慢获得的成就而来的。因此,实实在在的迁善改过,欲学二帝三王,亦不过于此。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在此社会背景下,希求见到圣人、君子和善人出世,即便是善人圣人都不能见,见到君子和有恒者也行。因为有恒的人能抓住本质择善固执,君子是把握好了方向学而不已,这都有机会下学上达,对国家社会产生好的影响。而那些以无作有、空虚却假装充实、贫困却冒充富裕的人却会把自己成为圣人君子乃至有恒者和善人的根都连根拔掉。对于我们来说,很少有人一辈子都是“以无为有、将虚作盈”,但可能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场合下会这样,要记住的是:什么时候这么做了,什么时候就拔出了成为善人君子圣人的根基,乃至你想在世间取得点成就都不可能了。因此“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是三戒。不以无为有,不自以为有;不将虚作盈,不思进取;不内实穷约而外为奢泰,不欺世盗名、自欺欺人。为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苟能如此,则能一心向善,一旦有恒、持之以恒,就可以真正有益于己成为善人、君子乃至圣人。因此,孔子说能见到有恒的人就可以了,因为“有恒”就有君子、善人乃至圣人出现在人间的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述而篇》第25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ep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