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试图把我见到看到想到的有意思的一些人,都用文字给全部还原一遍,尝试写了一个系列五篇后,发现这些基本都只能落的个流水账的名头而已,算日记都牵强的很。我在想为什么别人同样用文字还原出来的现实可以成为深刻的文章抑或是厚重的小说,而我的却只能算作流水账。
昨晚在百度les吧看了一个帖子,发帖者是个女同性恋,年岁跟我一般大,但是对生命的认知却深我一百倍不止。帖子里讲述了她的苦难的童年,以及后来的初恋&再恋的故事,她是用第一人称写小说的笔法发的帖子,不算长,但是却足够深刻,最起码在我看来深刻。
她从小生活在家庭暴力中,因此性格变得十足坚强,估计石头一般硬吧。我在想是不是一个人受的苦难多了,他的生命自然而然就变得厚重,就如同在经历过战争生死的人,他们看待生死的态度肯定跟平常人看待生死的态度大相径庭吧。原帖恕不赘述。
看完后,我竟然会羡慕她那苦难的童年,这是怎样的一种近乎病态的求虐心啊。我羡慕她其实是羡慕她写的故事里的那种厚重感,因为写不出来,作为一个从小考试即使最后一名(真心没考过倒数第一)也不会挨打的没有苦难童年的人。
一个浅薄的没有人生积淀的人你发的再深再长的感慨,堆砌再拉风再华丽的辞藻,都不过是些轻如鸿毛的铁,风来便逝无法沉入人心。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诚然,我看书不算很多,真不谦虚的说。但是勤于思考能举一反三,因此自认为看一本书有时能得三本书的经验,不过却独独少社会实践或者叫社会历练吧。因此,文章的厚重感什么的就别提了,根本不会有,那不是翻阅一千本一万本书能轻易得来的。
钱钟书先生说过,不读书的人上人的当,读书的人上了印刷品的当。只要懂得独立思考的人,我相信都基本不会上印刷品的当,不会天真的遵循着书本的东西来运用到实际,我也一直觉得自己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自认为分的清书本跟现实的差距。很多人通过现实学到了书本上的东西,少部分人通过书本来学现实的东西,不过哪个更受益更大更能铭记于心,其实真的显而易见。一味的从书本上找经验,终归是脱离了现实,是自找死路的,尤其那些脑子不开窍死读书的人。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其实也就是行万里路跟读万卷书的结合。古代人抱负很大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行万里路的目的不是为了纯粹的游玩,而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我以前会错意了。
因此,为了尝试改变点什么,那年,我决定把工作辞了,在青黄不接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换工作的动机很简单,简单到一加一等于几这样的问题听了都会羞愧,就是我他妈的不想在现在这个环境待了。
记得很清楚,那年过完年我来到厦门是三月份,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最高目标,就是养活自己,不问家里要钱。那时候一直激励我的是韩寒说的一句话,“我17岁就不问家里要一分钱了”。一年下来,我做到了,不过我觉得这基本不值得一点的炫耀,一点也不。这一年下来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没有任何收获(或者收获甚微吧),说出来挺难为情的,但是这确实是切切实实的感想。结结实实的虚耗了一年,被生活流放了,因为我他妈总能很合适宜的安于现状。最主要的是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更没有方向,我只知道先养活自己是正事。你想想,一个把养活自己定为最高目标的傻13还能把生活搅出多大动静。
每天挤公交上班时候,我心里都会有个声音在说,你看,身边的年轻人都是你的竞争者啊,傻13。你要搅出些动静啊。不过,你知道的,一个人也就三分钟热度。这些热度基本在我坐到公司电脑前的一刹那都烟消云散了,真的恨自己不争气。
我一直试图在寻求一种我所认为的生活的充实,但是周遭喧嚣嘈杂充斥着各种物欲人欲,被其牵动,心里始终不能归于平静。一直被外围的大环境裹挟着前行,艰难的前行,因为我始终不清楚要去往何方,只知道不停的走不停的走就对了。身边一起同行的那些满怀激情的朋友告诉我说,向前走就会看到黎明,背后还有人则告诉我,你要成功,要出人头地,要有所作为,要做人上人。我在心里反问,怎样才算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怎样才算人上人,要挣多少钱才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到底需要达到怎样的一个心理上认为合适的高度才会停止攀爬。我一直觉得这个社会是金字塔,塔尖的面积注定了只有那么几个翘楚。我承认,有这样的想法的我很懈怠,很不积极。不过我真的感觉被架空了,精神世界顿感荒芜。
我自己内心深处时常冒出的想法是,你要甩掉周遭的一切羁绊,去到处游走,去体验生命的各种不同,然后记录下这些。为什么非得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身边没意思的犬儒主义者那么多,你何苦也去跟着效仿。不过说过来说过去,都是什么,都是没钱啊,卧槽。我尽量不想回归到这个问题上,但是想想这个213的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人不都围绕这个傻13问题打转吗?我又不能正常写了,就写到这吧,说了一圈最后落到钱上,真你妹的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