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农村的人,特别是生活在我们湘西的农村人,对赶场并不陌生,一定会有关于赶场的记忆。
我们这里说赶场就是书上说的赶集。在我的印象里,那些年还没时兴打工,都在家里种那一亩三分地,山沟两岔的人真的是多,又都喜欢赶场,对住在山旮旯的人们来讲也是一种期盼,五天一场,逢三,逢八的日子都记得妥妥的,因为平常很少去街上,(别说忙没有时间,就是去了也没有买卖处,不像现在方便什么都有,新鲜蔬菜,鸡鸭鱼肉随时能买到。)所以那时逢场那天,农活再忙也要放一放,去街上一转,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到了赶场的那天,早早的就出发了,每个山旮旯都会有一股人流,缓缓汇入镇上的农贸市场,你推我拥之后,各取所需,日用品,新鲜蔬菜,有小孩子的家里要买五花八门更是多,油粑粑我们这里的特色食品(大米和黄豆按4:1比例搭配,浸泡四五个小时,磨成稀稠适合的酱子,用油炸制而成)外脆内嫩很香很好吃,大人小孩都喜欢!是一定要买的,新鲜猪肉三两斤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你总会听到熟人打招呼问的都是:
“夜饭菜卖了没有哦”
“那是必须要买的,不然赶什么场哟”
之后又三两个再找一处心仪的饭馆、面摊或油粑粑摊坐下,男的还就着二两白酒的酒劲,天南地北的话多了起来,等吃饱喝足,时间也差不多了,都也休息够了,总是要到下午三四点钟,才又三五成群各自往回流去。
留在家里没去赶场的家人总是望眼欲穿,老人等那一场一次的夜饭菜;孩子望着爸妈答应买回来的油粑粑还有糖果之类的。
没办法,谁叫农民没有假期,没有休息日呢?那时候在农村人的心里眼里,赶场那天就是星期天就是休息日!也算是我们农民的自我安慰吧?这样的现象很多,当然也有快去快回的。那是很少的。
那时交通不便,都是靠脚力步行。有的去的时候背笼里背点玉米或黄豆大米瓜果之类的农产品,来时背一背笼生活必需品,或者是生产需要的农药、种子化肥,说休息,其实一点都不轻松,还是挺累的,所以也总是早去晚回。不过其间累也并快乐着!
相比过去,现在交通方便,去来都有车,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平日都有人上门收购,赶场没那么辛苦,平常去街上了什么都有卖,随时都能很快买到,时间也不用那么久,顶多上午九点十点钟都回家了,除了摆摊做生意的外也没那么急切。再说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赶场的人也少了许多,只有在每年过年时才有拥挤,忙碌的感觉了。
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而那些关于赶场的记忆也越发厚重起来,记录着那个年代累并快乐着的特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那些所有的的经历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收获!也相信所有的一切还会更加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