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弊和考试一直就是相生相伴不可分离的,即便是到了现在,各种作弊手段也是层出不穷,甚至和高科技相结合,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日本人拍了一部叫做《大作弊》的电影极尽夸张搞笑,把和科技结合的作弊手段一一展现出来。科举考试中的作弊手段基本上也结合当时所有能用的手段,但是精彩程度远远超过了电影。娃娃这里就以清代为主描述一下科举中的作弊,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考生个人作弊手段,不涉及官场作弊手段,也就是所谓的“通关节“。
最简单的作弊手段就是打小抄,这个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子都明白,但是在古代打小抄也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人怎么带进去的问题,这个官方名称叫做“怀挟”。带进去的书不能是大部头的,不幸的是当时的印刷技术决定了一部四书分量肯定不会轻——一页纸上印上个百来字就算是多的了。不过诸位不要着急,需求会创造供给,于是出现了专供作弊使用的小本书籍。娃娃在博物馆里看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巴掌大小,抄了一部四书,据说用的笔是用老鼠胡须做的才能写这么小的字。不只是抄写,还有人下功夫研究刊刻出了小本书,弄得乾隆不得不多次下旨收缴这种作弊专用书,不过效果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不过在清代“怀挟”属于大众技术,反作弊的手段也很简单:规定应试的人能带什么不能带什么,小到考具大小尺寸,大到衣服薄厚都有规定,带进去的食物都规定要切开查验,甚至装东西用的考篮用什么材质都会考虑到。入考场的时候,考生要把衣服解开让号军查看,严格的时候连发辫、肛门都要查看——这种检查还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有人反对这样的做法说是有辱斯文,但是在没有现代透视技术手段支持的情况下也只能说说而已。
这样严密盘查之下能把书带进去的哥们估计也是凤毛麟角,大伙也意识到了单兵作战显然很难和科场的官吏们对抗,于是新的联合行动方案出现了,官方名称叫做“传递”。这个方案比较复杂成本也高:收买在场外巡逻的兵丁衙役和在贡院中的号军;号军等题目下来用砖头石块裹着题目扔出场外,由外面巡逻的人把题目传递出去给事先找好的枪手;枪手做完文章以后,在用砖头裹好扔进来。细心的同学会问没有手机,贡院里的人怎么知道什么时间去接砖头呢?这个通讯问题已经被聪明的古人用其他方法解决了,主要是两种方案:光学手段——远远的点一个灯笼用竹竿挑起来通知;声学手段——远远的连放炮仗。当然比较牛的还是使用生物技术手段——用信鸽传入场内,这个技术含量更高一些,呵呵。
这个方案肯定有人实施过,但是成功率如何就不知道了,因为乾隆也是听说有这个事但是没有抓到具体案例。针对这个方案实施的反作弊手段也只能是选派得力人手密访枪手捉拿治罪;同时规定考试期间,考场附近的居民如果有用竹竿挑灯笼的、放炮仗的、放信鸽的、乱丢砖瓦的都要严加惩治。
科举名额在全国各省都有分配的,所以有人开始在这上面打主意:假冒别人的籍贯参加考试企图被录取,这个叫“冒籍”,其实和现在的“高考移民”没什么区别,但是细究起来也有所不同。
一般的冒籍和高考移民差不多,就是冒充其他地方的籍贯,比如冒充顺天府、边远地带的考生去应试。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中国的文化中心是逐渐从北向南移动的,到了明清时期这种表现更加明显。江南一带的士子文化素养普遍高于北方,而乡试录取的名额在各地是有分配的,这样一来江南的竞争压力显然要比北方和边远地带的大得多,所以很多人为了博取功名开始铤而走险。顺天府成为冒籍最严重的地方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有大量的官员子弟聚集,回原籍考试不太现实,所以有了“援例考试”的规定,也就有机可乘。而边远地带由于文风不盛,所以也更容易博取功名。
另外一种冒籍就是由于身份限制不能参加科举,所以需要冒籍应试。按照通常规定,倡优皂隶及其子孙这些所谓生世不清者是不允许报考的,但是这些人家的子弟也有出人头地的需求,于是就冒籍参加考试。这种行为风险很大,很容易就被人检举揭发,但是也不断有人以身试法。光绪年间广东东莞一个门丁何炳南让儿子何伯麒冒考入学,又让第二个儿子何骏声改名冒籍入顺天府,考中举人后被人检举,结果两个儿子被斥革,何炳南也被惩办。
鼎鼎大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就干过冒籍这种事:本来是南通人,为了方便考试顶名张驹之子,冒籍如皋人,考中了秀才。按原计划,张謇考中秀才之后付给张驹一笔钱就两清了。但是张驹不愿意放过这么一个发财的机会,拿着这个小辫子不放,反复勒索,不答应就报官革去张謇的秀才功名。张謇为了避开这个讨债鬼东躲西藏,万般无奈之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定了最后的决心:自首。当然张謇同学最后的结果还不算太坏,终究考了个状元光宗耀祖,最后也是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能青史留名。
还有一种冒籍就是冒用商籍。由于内河漕运的发展,很多人带着家眷四处漂泊做生意,常年客居他乡,如果让这些人或者子孙回原籍考试显然不太人性化,所以明代开始设立商籍方便商人子弟应试。清代继承了这一制度,设立直隶、江南、浙江、山东等六省商学,后来又增设广东商学,长芦商籍生员另外编号录取。商籍人数少,相对而言录取率比较高,所以很多人也打上了商籍的主意。
针对冒籍官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最主要的就是在报名阶段严加审核:报名时要自书三代姓名籍贯,然后就是结保措施要求互相检举,如果知情不报结保的人都会受到处罚,录取以后还会将名单公示。清代甚至还采取了一项新措施:核对应试童生的口音以判断是否是本地人,这个叫做“审音”。如果发现冒籍,不但冒籍者要被革去功名治罪,涉案的官员一并会受到处罚。尽管如此,清代冒籍者仍然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私下里能操作的最后一种作弊方式就是找枪手了,也就是找人冒名顶替或者干脆一起进入考场答卷,替人考试的人称为枪手。最初请枪手主要是在童生试中,这主要是因为童生试比较简单,而且参加的人数众多,想细细查验也不太容易——乡试、会试考中了就有了光明的前途,替人做枪手相当于把一个大好前程白送给别人。这个手段非常花钱,一般人家根本不敢考虑。
但是在晚清,在乡试、会试中枪手也屡见不鲜。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就是有名的枪手,自己考中举人不说,还替别人参加过乡试,斩获颇丰。据《清代野史大观》记载同治年间江宁有个八股文高手叫做刘汝霖替人当枪手一发而中。刘同学以此为生,直到本人考中进士以后才收手。继承他事业的是陈光宇和周钺,经他们手考中举人的数不过来——估计是没办法数。后来这两个人也中了进士,陈光宇还点了翰林,也算是一大奇事。光绪年间一个姓刘的举人参加会试,不但自己考试,还替别人答题,这一科他一人之力弄了三个进士,其中有一个还是会元。此事后来被人知道,但是这个时候中枢衰弱,当权者也不愿意兴大狱再失人心,只是调整了一下会元和刘某的名次以示惩罚而已。这些同学靠着这个手段,赚的银子海了去了。
对于枪手这种手段,官方也不是没有应对手段:例如要求考生必须有保人,入考场之前唱名,由保人领人等等,但是花得起钱请枪手,也就不在乎再花一笔钱去搞定内部人;官方一般要求考生提前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以便于入考场时查验,这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古代,执行起来非常困难。有个考生填了一个“微须”,意思就是有点小胡子,不太明显。结果考官较了真:微着,无也,所以微须就是没胡子,面貌特征不符,不许入场。考生也急了,对考官说:“孔子微服过宋,按大人的说法,夫子就是光着屁股跑路了?”考官只能弄个大红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