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喜欢玩,每一个九岁的孩子都是如此。
手边恰好有2个呼啦圈,一大一小。
“姑妈,你会揺呼啦圈吗?”侄女摇得很不熟练。
“会呀,我摇给你看。”
我拿起那个大的,轻松地玩起来。
“姑妈,那我给你数数,看你能揺多少个。”侄女说。
“好啊,你数吧,什么时候数累了,告诉姑妈,我就停下来。”
“什么?我不信!一,二,三……一百,一百零一,……,算了算了,累死了,我不数了。”小家伙开始撒娇了。
我停了下来,说“你来试试?”
侄女问到,“姑妈,你怎么揺得那么轻松呢?”
我故作神秘地说,“我有秘密武器啊。”
“快告诉我告诉我。”
“行啊。看看呼啦圈是不是一个圆?要转动它,你当然身体不能转圈,这样就很累,就永远跟不上它的节奏。
你要找一条线,身体沿着这条线一先一后,或者一左一右都可以。这条线叫做直径。
试试看,用身体去找到,然后有节奏地重复就可以了。”
“我试试,我看看”。小丫头兴趣来了。
没一会,就熟练多了,身体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
“姑妈,你会摇那个小的吗?”
小的又轻,确实不好摇。
适应了几次,也没问题了。
“啊啊啊,小的也能摇这么好。”小丫头一脸羡慕的表情。
“想想小的和大的区别?小的直径小,所以它转起来快,你加快节奏就可以了。”
聪明的小丫头一点就通。很快也摇了起来。
趁机开始了数学教学。
“你知道直径大小影响了什么嘛?”
“什么呀?”好奇心瞬时点燃了。
“来,咱们做个实验。”
手头没有现成的教具,随手拿起一张餐巾纸,绑在小呼啦圈的一个地方,对准地板上的一个瓷砖交叉点,开始了呼啦圈的“行走”。等到餐巾纸第二次碰地,我停了下来。
“看看,这就是呼啦圈走一圈走过的距离。知道叫什么嘛?这就是周长。”我说着。
“我来看看大呼啦圈的周长。”
小丫头边说边开始模仿。
比我的小呼啦圈多走了一段距离,大呼啦圈也停了下来。
“周长和什么有关呢?”我继续启发。
“直径吧。”
“我们可以测出这两个呼啦圈的直径和距离,看看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
“pai啊,就是3.1415926~~~”小丫头恍然大悟。
然后我接着给她讲起前段时间在《万物皆数》书上看到的有关pai的故事。
小家伙听的津津有味。
数学原本就来源于实际问题。可数学的原理又远远高出了9岁孩子的认知能力。
当把所有的基础知识都当成了需要背诵的公式,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就变得索然无趣。
或许这就是很多孩子不喜欢数学的原因。
《数学之美》,应该从小就渗入到孩子的心底,这样他才有探求知识的勇气和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