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手头对应的《道德经》读本有两本,一本实体书一本电子书。实体书是我女儿以前买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
多年以前我女儿说买古文书籍,一定要买中华书局出版的,或者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我想大概是这两个出版社的古典书籍品质最好。
地主说现在有电脑扫描技术,即使是盗版书,质量也很好,不像以前的盗版书,错误百出。不过如果一本书让我知道那是盗版的话,再便宜我也不想买。因为我觉得书籍是真正留给后人的一笔遗产,不能是假的。
不过我对照了一下,手头这本《道德经》,和手机里的电子书。以我的程度,我觉得电子书更好读一些。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道德经》,连注释也是古文,反正我觉得,注释没有比原文更好懂,结果注释还有注释。我现在输入一段,让大家体验一下:
愿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释: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物造形(1),故(2)不可道,不可名也。
对(1)和(2)的校注:许慎说文解字论六书篇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造”,为。形,周易繫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韩康伯注:“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指物造形,此处借以指可识可见有形象之具体事物。
我不知道,别人读了会怎么样,反正我看注释和校注,并没有让我更理解原文的意思。
电子书的编排看过去更简洁易懂,先是注释,再整章翻译,最后是校注。我把《道德经》第一章的注销、翻译和校注,复制一部分让大家感觉一下。
注释:
1]道: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
[2]道:动词,说出。
[3]道:名词,万物遵循的规律,即老子所说的“道”。
[4]无:天地万物没形成时的混沌状态。
[5]有:天地万物形成并产生名物之状态。
[6]妙:微妙、奥妙。
[7]徼(jiào):边际、边界,这里引申为端倪。
[8]玄:深奥的、不可预知的。
译文
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
能形容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
无影无形的混沌状态,乃天地万物之始。
天地万物形成时的本原状态,乃孕育万物之源。
所以要常从“无”中领悟“道”的玄妙;
要常从“有”中领悟万物产生的端倪。
“无”和“有”本原相同名称相异,但都体现了“道”的深远玄妙。
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宇宙天地万物之一切奥妙的总门。
还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纸质版在两个欲字后面个加一个逗号,这样感觉是这两句子不好翻译了。而电子版是把逗号加在无和有后面,这样翻译起来更顺一些。
一边临帖一边学习之《道德经》2 一边临帖一边学习之《道德经》2《道德经》字帖边上附有原文,这两个句子中间并不加逗号,从这两个句子的含义上去理解,我认为不加逗号最合适。
古人写作经常从宇宙以及宇宙起源开始写,比如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道德经》也是用的这种风格。
宇宙从无中产生,古人把宇宙产生之前的状态,用“混沌一片”来形容,然后形成一个巨大的鸡蛋一般的物质,里面睡着一个盘古,盘古醒来之后,劈开这个鸡蛋一般物质,就形成了日月星辰,大地山川。
现在科学家提出的宇宙爆炸论,和盘古开天地,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或许提出宇宙爆炸论的这个科学家,就是从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里获得灵感。
那么混沌一片又是怎么形成,那个睡着盘古的巨型的蛋又是怎么形成,形成宇宙之后,那样有序地运转,又是什么原因。所以最高的道是无法用语音说得清的。是非常玄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