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可以看到网上争论林黛玉和薛宝钗,核心问题除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还有她们的个性在作为朋友或者夫妻等特定关系人时的“适用性”。总体上,好像喜欢林黛玉的人要略多于薛宝钗(仅根据所读大致判断,没有量化依据)。
就我个人来说,在并不把她们假设成什么特定关系人,而纯粹欣赏两个美丽女孩的情况下,是觉得她们就是两朵形态不同但同样妍丽的花。
那么为什么相对似乎喜欢林黛玉的人会略多于喜欢薛宝钗的?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01孤独叫人怜惜
林黛玉短暂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寄居在贾府。
这与我们小时候趁放假去外婆家疯玩一个悠长的假期是不同的(当然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了这个机会)。由于父母双亡,她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只能托身舅舅家。与史湘云这样时不时来住段时间,基本上可以做到“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情况不同的是,她没有退路,没有选择的机会。比如,同样是不开心了,史湘云可以收拾收拾抬脚就走,而林黛玉除了默默流泪别无他法。
我们知道,“做客”与“作客”是不一样的,“做客”是客人身份,“作客”就客不客、主不主了;前者是轻松的,而后者可能就是煎熬。
我们完全能够感受黛玉身心的煎熬,也即《葬花词》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味道;其实贾府里也没有人在逼她,是她内心的孤独在逼她,是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的煎熬在逼她。
而薛宝钗就没有这样孤独的煎熬。
她尽管也没有了父亲,但她有母亲和哥哥。如果说哥哥薛蟠只会沾花惹草、惹事生非,叫人担惊受怕、心力交瘁,实在是“有不如无”,那至少她还有慈爱的母亲;她们在京里也有自己的房子,住在贾府只是出于亲情,不是借居,吃穿用度也出于他们自家。他们不欠贾府,他们也随时“想走就走,想来就来”。
两下里比较,自然是黛玉更让人怜惜了。
02柔弱叫人心疼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有先天不足之症的,不过,黛玉更重一些,几乎从小天天药不离口;而薛宝钗虽也吃“冷香丸”,但并不需要天天吃。前者主要是治病,而后者更多是保健。
所以从体质上来说,黛玉就特别柔弱,特别容易生病,“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大约很美,但毕竟是病。贾琏的仆人兴儿就曾向尤二姐介绍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说,“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是生怕这气儿出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
这当然是玩笑,其实还是赞美这两位姑娘的;不过,说明黛玉的柔弱在贾府里是上下皆知的。
有个成语叫“东施效颦”,说西施本有心痛的先天之症,每每捧心蹙眉,却又极美,于是东施加以仿效,却没人觉得美,反而原来自身的美也丢了;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撇开道理不讲,从这成语也可知,自古以来,娇怯不胜的样子是更让人心疼的。
03直率叫人安心
前期我们曾讨论林黛玉从小当男孩养这件事,其中有一点可能就体现在她说话风格的直率上。
注意,说话直率并不意味着胸无城府,也不意味着直肠子。这里只是强调,在面对一些事情时,林黛玉相较于薛宝钗,更容易直接显示自己的态度。
比如她对“金玉良缘”的敌意,对薛宝钗、史湘云的醋意,是表达得非常直接的;她教香菱学诗,也完全不惧别人会笑话她“好为人师”;她感受到宝钗对自己的关心后,也非常明确地说此前一直对宝钗有不好的想法……
这样的直率让人知道她在想什么,虽然有时不免于尖刻,让人感觉不好,但那又是让人安心的;而如此孤独和柔弱的黛玉这样直率,而不是抱着最大的敌意隐藏和防备,就更让人安心了。
而薛宝钗的特点却是让人摸不透她的态度。就连王熙凤这样本身心计深沉的人都是这个感受。摸不透,就不安心,就要保持距离。
与林黛玉这样的人相处,更不会让人觉得有受伤害的危险。
04诗才叫人膜拜
林黛玉是公认有“咏絮之才”的,这把她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才女谢道蕴相提并论,确实名符其实。不信的话,读读《葬花词》《桃花行》等诗篇就知道了(但愿没有朋友说这些诗是曹雪芹先生写的,不算黛玉所作)。
薛宝钗的诗也写得很好,可以说与林黛玉各擅胜场,不相上下。但读她的诗,总让人感到,从语言到情绪,都太“稳”了,就缺了点流动之气,让人感觉有点闷闷的;而黛玉的诗则似乎不像宝钗这么“规矩”,但“性灵”满满,“情绪”满满,虽则其实味道很苦,但苦也苦得很爽。
所以,我觉得是黛玉的诗才更容易让人佩服。
综上,怜惜、心疼、安心、膜拜等等心绪的凝合,就成了喜欢了。这种喜欢的形态不能概括所有的喜欢,但或者在喜欢林黛玉这事上,这样形态的人更多一些吧。
朋友们怎么想的呢?欢迎留言讨论一下。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