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这个章节,标题是 What is college for?本书的中文版将其翻译为 “大学的使命”,但就我个人观感,觉得译为 “使命” 有点太过高大上,正如当下的许多大学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也逐渐模糊了其最早成立的初心,或身不由己,或刻意为之,但无不一个劲儿地往 “高大上” 的外在去靠拢,借此增强名校声誉,提高招生率,却不愿多花心思于对学生的有益教导上。
所以,就让我们简简单单地问一句:为何要上大学呢?
就为了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么?或许吧。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从父母老师学校里接受到的教育及生活理念,无非那句:“你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找份好工作。”......后面的话不用我多说,看到这里的你们也应该都会脱口而出吧。因为,这些话,从小听到大,我们都再耳熟能详不过了。
只是,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也会和我一样,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在反复的阅读中,也会有那么几个瞬间,很想问问自己:到底,我们为何要上大学呢?
The first thing that college is for is to teach you to think.
大学的首要职责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这里的思考并不是指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去计算上大学的回报。本书作者认为,倘若事事都要求回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计算为人父母的回报,享受音乐的回报,以及阅读的回报呢?
进一步,我们又该如何计算我们作为个体,对这个社会的回报呢?
Life is more than a job; jobs are more than a paycheck; and a country is more than its wealth. Education is more than the acquisition of marketable skills. To ask what college is for is to ask what life is for, what society is for— what people are for.
个人的生活不仅限于工作,而工作也不只是为了那一份工资;国家也不仅限于它的财富;教学育人也远重于培养职场能力。追问大学的存在目的,无异于追问我们个人的生命意义。
而这,才是我们,区别于苟活的蝼蚁,最根本的不同。不要做那个人云亦云对万事万物皆全然接受的糊涂人,而是学着做一个懂得批判性思考,有独立思想的明白人。
Why college? College, after all, as those who like to denigrate it often say, is “not the real world.” But that is precisely its strength. College is an opportunity to stand outside the world for a few years, between the orthodoxy of your family and the exigencies of career, and contemplate things from a distance.
当我们提到大学时,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认为它是个象牙塔,是一个 “非真实的无菌世界”。这话不假,但也正是大学的这种 “非真实” 的特性,才能给身处其中的每个学子提供一个真正思考的机会:远离社会,暂时摆脱来自家庭影响和职业规划的束缚,抽离旁观,以纯净批判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College should be different: an interval of freedom at the start of adulthood, a pause before it all begins.
大学时光就该是与众不同的,是我们成年生活初期最自由的一个时间段,它是专为我们迎接成年生活所特别设计的喘息阶段。而如此绝好难得的黄金时刻,是一定要好好地被用在 “刀刃” 上,而不是随意吃喝玩乐拿来挥霍的。
College offers you professors.
这样的大学时光里,我们可以收获好教授,倘若我们足够有心。大学教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 “传业授道”,而更注重于 “解惑”。
犹记得当年在纽约公立大学的求学时光,我那位虽有点口音但满怀教学热情的市场营销课教授,她让我察觉市场营销并不是那样一味的枯燥乏味,她用一张白纸教我们如何给目标客户画像(profile),而我,则从此学会了,尽量以一种 “空杯” 的状态为自己的人生注入幸福之源;
还有那位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的人类学教授,她让我透过纪录片见识到了世界另一端的落后愚昧与现实无奈,而我,则从此学会了,遇事不忘站在他人的角度多想想......
College also gives you peers with whom to question and debate the ideas you encounter in the classroom.
这样的大学时光里,我们还能收获几位好同学好校友,倘若我们运气足够好的话。
美国很多大学都有辩论课,犹记得当时的演讲课教授说的那番话,没有经历过大学辩论(debate)的时光,好比无故缺了那么一块的拼图,虽无甚大影响,却未免遗憾。
那一堂手忙脚乱、底气不足的辩论课,让我从此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学着辩证的看待问题,尝试客观公正的分析事物的两面性,学会冷静不偏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尊重对方的论点论据,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 “有理不在声高”。
College helps to furnish the tools with which to undertake that work of self-discovery.
这样的大学时光里,我们可以借此来完成自我求索之旅。我们所读到的书,听到的观点,看到的艺术作品,接触到的各色文化,以及自我求索过程中来自周遭的各种肯定或质疑,最终都溶为那瓶解惑之水,融掉我们身上那件自出生以来就一直被迫穿着的绣满 “他人所思所想” 的外衣,遇见那个真正的自我。
最近几年很流行的一种现象:成年人动辄隐去修道院,或于寺庙潜心修行一段时间,顾名 “找寻自我”。思及于此,我想,真正的大学当有此异曲同工之妙用,旨在于我们能否善用之。
读完这一章节,写完这一篇小文,其实最想告诉自己的是:
Interesting is not accomplished. Interesting is not “impressive.” What makes you interesting is reading, thinking, slowing down, having long conversations, and creating a rich inner life for yourself.
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能够持续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所以,请不要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活成了不 “有趣” 的人。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