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笼包
《奇葩说》中的马薇薇曾说过:自卑不是来自你的缺点,而是来自你没有足以对抗的优点。笔者也常常感到自卑,从小学习成绩一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特长、也没什么事业心,每每想到这些,就联想到我的大学同学安琪,一个被我列为人生赢家的女孩。
安琪外貌出众,从小学习小提琴,大学四年一直是文宣部长,追求者无数,毕业后进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公司工作,一切看起来都让人欣羡。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工作、学习、外表各方面都看起来很出色的人,竟然在一次聚会酒兴正酣时和我们说,她很自卑。她自卑于自己160公分的身高,不够纤长,自卑于自己成长自单亲家庭,自卑于自己有时过于敏感和脆弱的性格。
所以,自卑究竟是因为我们不够好,还是因为我们渴望变得更好,一直活在对“更好”的无休无止的追逐中呢?
在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他提出:人面对比自己强一些的人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比不上”和“比较弱”的心理感受,从而体会到一种“无法解决”和“能力不够”的感受,这时候就产生了自卑感,或者说是自卑情结。他还认为自卑感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的自卑感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心灵成长的动力,从而促使我们追求优越。
由此可见,自卑感来源于比较。而且不仅普通人会自卑,优秀的人也许面临着更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他们通常对自我的要求更高,并且追求完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在心里与行为层面和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也是生物都具有的攻击性。因为有比较就有竞争,竞争就是从智力和体力上对他人实施的攻击。
自卑者的攻击多半是在内心完成的,在心里我们有一个假想的竞争对手或完美臆想,当对手比自己强大或我们无法如预期中完美时,攻击性就会转向自己,于是我们自责、恐惧、愤怒,产生了各种情绪,在旁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完成了一场内心戏。
在阿德勒理论中,无论是由生理缺陷造成的自卑,还是人在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种种不完满和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都是经验性的东西。它们既不能为谁设定好人生之路,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本质。
而且,重要的是,人是有自主性的,可以按照自己憧憬或虚构的目标有选择地看待生活中的这些经验。而这种选择性便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它决定着每个人的发展。
阿德勒把这种自卑和人类的进步联系在一起,认为人受不满足感的刺激而寻求超越之道,便使人向更高的层次进步了。因而,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是自我的实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
如果你总是沉溺于你的自卑,也许是时候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在你的主观态度和别人对你的客观评价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如果你拥有适度的自卑,恭喜你,请把它当作成长之路的助力,不畏惧,不抗拒,做真实的自己吧!
本文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本平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