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遇商鞅
显王七年,秦献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继位,年仅21岁。彼时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故秦孝公继位后欲修明政治、自强秦国。
此时的商鞅正是魏国国相公孙座的侍从之臣,公孙座病重之时向魏国国君举荐商鞅,却不得用,听闻孝公法令,于是投奔秦国。励精图治、求贤若渴的秦孝公,遇上一心施展才能却不得重用的商鞅,君臣一拍即合。
改革与负面声音
商鞅在秦变法,但初期就遭到秦国人的抵制。“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回顾古今,但凡改革必然会有强大的负面声音产生,甚至于如今的企业制度改革也是如此。但遭遇抵制的改革是不是真不得民心,还应不应该改?商鞅、甘龙的秦孝公的谏言可为我们提供参考。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可以看到,甘龙的观点代表改革中被波及的大部分人。“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原来的法令官吏更纯熟、百姓更习惯。所以没必要改。
而商鞅的观点是:“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也就是说,安于故常是一般人的通病,也并非真正抵制,所以如果国君认为可行,没必要和他们讨论,等到成功了与他们分享就行。真正成事的人往往就是和别人的计划不一样。而对于那些安于常态的人,“智者作法,愚者制焉”,本身就不适合做制度的制定者,任其为官,尊法守法即可。
商鞅所言之于如今,正可以为企业改革的掌舵人提供借鉴。
1.放平心态。凡改革必有抵制是常态,所以大可不必太焦虑;
2.核心团队不能是抵制改变的人。与之商讨计划的人,可以不认同制度,但一定不能从本能上抵制改变。有些人安于守故,对改变有抗性,但还是能遵守制度执行的,这样的人只适合执行,任其为小领导尚可,但改革之事没必要和其商讨;
3.改革要负责任。国家改革关乎全民,企业改革关乎职工,而改不改、怎么改的担子最终还是压在掌舵人头上。“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改革结果好不好,最终看的是你有没有知人之明,是否有图强的能力。如果想好了,就放手去干,但千万加点责任心,别拿所有人的利益去试水。试多了就反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