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单读书读书
批判性思维的架构

批判性思维的架构

作者: 不遑启处 | 来源:发表于2017-09-23 17:36 被阅读151次
    批判性思维的架构

            三年前看过这本书,如今记忆里残存的只有一些片段。过了很久我才知道,人的记忆有限,很多以前印象深刻的东西都会在岁月的冲刷中淡化,直至消亡。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愈发觉得,笔记和知识内化的重要性。两年多来,我看了一些书,也记了很多笔记。然而关于知识内化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开始明白,笔记是人的外脑,而经过整合和压缩过后的知识才能长久地停留在记忆中,并在实际生活中快速提取、重整乃至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模型。

              这两天重读《学会提问》这本书,本书作者想让我们掌握的有十个问题: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力如何?

            7.有没有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事实上,本书的章节结构也是按这些问题编排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学习这本书效果可能并不好,在我看来,有些人之所以技艺超群,思维敏锐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很多模型,而不仅仅是记住了很多零碎的知识点。这十个问题咋一看是毫无关联的,如果没有经过体系化和模型化,既不利于运用也不利于记忆。

            首先,我们要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一篇完整的论述性文章或者辩论都有一个论题,在这个论题下有作者或者论者的观点和理由,在理由和结论(观点)之间必然存在着隐含的假设,如果论题讨论的是应然的问题,那么就存在着价值观假设,论者本人的立场和背景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在他论述问题的价值观假设之中,作为读者可以通过反串找出隐含的价值观假设。如果论题讨论的是实然性的问题,那么理由和结论之间往往存在着描述性假设,这种假设一般没有隐含论者的价值取向,但隐含着论者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认知。在论题的大框架下,理由和结论再加上隐含的价值观假设或描述性假设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作者所提倡的批判性思维就是找出这些构成论证结构的要件中的错误,从而可以客观地评价一个论证。

            在理由中需要关注两大部分,一是证据,二是数据。当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这些作为证据时,他们的效力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证据的证明力?在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也往往很难去除的是人的因素,人的立场、感情、预期、思维的局限性都会影响作为证据的效力。其次需要说明的是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等作为证据只是一个个例,虽然它更加翔实,但本身的效力并不比其他的例子大。在这些证据中,最有说服力的是研究报告,它也是现代科学存在的学术基础。它以其可重复性、控制性、语言精确性等特性展示了其严谨客观的一面,但几乎所有的研究报告都受到研究质量、人为因素、时效性、不确定性和样本选取等方面的限制,这也是考察一个研究报告是否足够客观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二方面是数据的表述方式和运用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当我们看到一个数据时,既要关注它的相对值也要关注绝对值。

              在审视一个论证静态的结构后,我们再来看它在动态推理中是否存在错误。在具体论证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各种类型的推理谬误,这些谬误如人身攻击谬误、滑坡谬误、偷换概念谬误、稻草人谬误等等。在得出结论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考察因果性。一个论证有时既存在多因一果情况也存在一因多果的情况,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理由和结论之间本来就无因果关系,它们或者只是有相关性,或者只是发生的时间顺序刚好而已。

              最后做两点补充,一是在评价理由和结论的时候,要关注歧义词语,可以通过多异义代入来检查是否存在,也可以通过上下文和它本身的标准定义来判定是否存在歧义词语。二是在论证的过程中,要关注论者是否省略了信息,如果在论证中省略了定义,价值观偏向,事实来源,数据,证据组织方式和负面效果,则需要我们去补充,从而更好地去评判一个论证。

              这本书基本的构架就是这样。这本书是注重实作性的,因此它的内容很多和我此前阅读的《逻辑学导论》很相似,但它省略了很多概念性的说明和推导,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实操上的建议。那么,如何定位这本书呢?我觉得它只是给我们一个基本的分析问题的框架,一个很基础的思维模型。运用它可以排除生活中一些明显存在漏洞的论证,也可以在自己所了解的专业领域内考察一个论证是否合理。但是,一个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无论如何运用这套思维模式也无法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专业问题。说到底,这套思维模式只是一个思维技巧而已,它无法弥补一个人在专业知识上的空白。很多专业有其特有的对话方式,也有它独特的信息采集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具体的专业学习中去掌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批判性思维的架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gc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