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话头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这句话当初在看到的时候,觉得只要是意识出现对“善恶”的偏差,并且把它发生在实际行动中就会产生“犯罪”,从而产生业力、罪过、忏悔等一系列的“赎罪”过程。后来才发现这句话和金刚经中说的“取法”与“取非法”都不可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什么那么说呢?
很多人会认为,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做个好人,就是对得起自己了,也不会有“造业”了。往往觉得,做了“恶”就是“造业”而犯罪,然后会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之类的不善之地;做了“善”就是“植福”而享受,会升到三十三天去到天上享福。大多数人认为善恶因缘就是如此。并且曲解了很多意思在因果报应上,曾经我问了一个信佛之人,因果的法则是如何的?它是如何运行的?如果说因果是确然存在,佛陀在讲因果报应之时,难道他的成佛“定理”也成了因果报应法则里的一条吗?如果真是这样,他的讲法和佛教的兴起,对世界有什么意义?结果这个朋友和我说了很多话,中心思想就是“只要相信就ok”。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辩证思维的时代、需要科学验证的时代,居然还有如此“虔信”之人,到底是迷信还是正信,这就是宗教乱象的问题之一了。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难道佛陀当初讲经说法49年就为了告诉你,这才是解脱之道?显然不是,要不然在「大藏经」不会出现般若部的经文了。而且佛陀的中心思想是“中道”,善与恶的中道。
02业力
业力 Karma我们每个人对善恶的定义及其范围有着不同的深度、广度的理解,而说出来的话,也是不一样,那这个“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到底怎么理解呢?金刚经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就是取了非法是执著,取了法相也是执著,只有不偏不倚,才是中道。这其实也是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在举止动念间都是业,都是罪了。
这也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强调“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了。在《佛说法灭尽经》中云:“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与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王护卫,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化灭,圣王去后,沙门袈裟,自然变白。”菩萨等众怕造业,看到了因所承担的果报,宁愿不与众会,三乘入山,恬怕自守,也不愿去造业。
记得在几年,初识佛教的时候,也是随便看看,就知道了藏传佛教中的索达吉堪布,这位给汉传佛教现代史上增添了一笔的堪布,其母亲在临终前,应该是预知时至了,就召集家里的人全部回去听她说话,然后还把母亲的话用视频录了下来,我看过这个视频,这个视频现在已经没有了,视频里有一句话印象挺深刻的,意思就是她信佛很多年,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她从来没有动过任何一个人的心,她非常有信心能够去往西方极乐世界。
看到这里,或许会想,不动别人的心,很简单嘛,只要我心存善念,我不怕动别人的心。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就错了,这句话讲真,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跑哪里都很难做到。不是说你心存善念了,就不动别人的心了,而是哪怕你一个善念,做了让别人感动的事情,一样都是动了别人的心。
比如赚钱养家吧,需要给家人、朋友、亲戚、社会、哪怕一个陌生人,你都要去沟通协调,才能赚到你的那份子钱。只要你说一句话,就让别人有了起心动念,我们人类是动物链的顶端,只有人类会产生“暗示”,且其效果也是非常的惊人。你的一句话,就能让别人动千万个心思,你说你没在造业?那是不可能的。你说你不养家,你不养家,那独自生存靠什么?还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依存?也就不会说“有需要的地方,必定有买卖了”。
之前有个报道说,有个早餐馒头店,老板说要做慈善,免费给馒头,然后大把的人跑去拿馒头了,拿了馒头不说,甚至有些人还开口说:“我不要你的馒头,你把馒头兑成钱,给我吧。”看到这,心存善念吧,当然非常的善念,那你动了别人的心嘛,当然动啦!要不然拿馒头的人怎么会说这话呢?
从这些现实的例子就已经说明了,不管是做善还是做恶都是在“造业”,都在犯罪!
03业力与原罪
天主教七宗罪哇!好可怕!看到这里是不是很恐怖?我们活着就是在犯罪!这个业力在佛教的概念里,就是从无始生死以来,我们所造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在此世牵连到,再经过“因缘和合”之后变成了“百障万门开”。信佛的人对此非常的谨慎,怕造口业啊,怕犯罪啊,怕怎么样怎么样的,非常的焦虑和小心,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下了地狱了。天主教(基督教派下的一个宗派)也有业力一说,但是他们的名词的并不是业力,而是“原罪”,再由原罪生出“七宗罪”。这里的原罪、七宗罪和佛教的业力、贪嗔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原罪,中心思想是说,我们不是因为犯了罪才成为罪人,乃是因为我们是罪人,所以才犯罪,人生来就有受罪奴役的性情。还有三个说法:
1、出生以来,每个人都有罪的痕迹,人就有动机上的扭曲的心(心术不正),很容易犯动机上的罪。(可以对应佛教的身口意中意的概念,由意的起心动念决定善恶。)
2、这内在的罪性是一切实际上犯罪的根源。(由起心动念的发生,转而以实际行动来实现所想要人事物。)
3、这是用一种神秘的方法,由亚当传递给我们,他是我们在神面前头一个代表。(这个有点神迹了,无法理解,但是却和印度教的概念比较相似)
原罪所产生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这七宗罪对应佛教概念中的贪、嗔、痴外加一个贡高我慢。从这相比起来,两个宗教虽然中心主张不同,但是从业力、罪业的方面来讲,还是比较相似的。因为有了业力,才会犯罪,有了犯罪才要去忏悔,净化自己的心灵。
04忏悔
忏悔几乎是所有宗教中虔信教徒的必修课,不管是天主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有其不同的忏悔方法和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能够得到满足。一个人的精神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产生,包括在思考问题时也会用偏激的情绪来代替理性。天主教的告解亭,佛教的忏悔仪轨、伊斯兰教的讨白,都是起到这个作用。它还有一个另外的作用,就是,不管做善也好,做恶也罢,遇到不公平的事,还是遇到开心的事,都要与自己的心对话。
打个比方,明明是别人的不好,但是我个人遇到了,我就是很不甘、很有怨气,就会抱怨说,为什么人家碰不到,我就碰到了,为了这种不公平的事,别人赖我账、别人实力比我强等等诸如此类的,与自己的心对话,不要去计较,用和平的方式去化解。忏悔有时候忏的不是自己造的业,而是在面对不公平的境遇时,你用愤怒、不甘等方式来伤害自己,自己对自己也是一种忏悔。当然这种没人会信,为什么?因为不敢面对!这和说实话揭露残酷真相是一样的道理,能接受的,还能太平存活与世,不能接受的,就会精神失常,执著与真相来与自己较劲。曾经有一本《重口味心理学》挺畅销,里面很多例子就是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真相之后,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导致精神失常、执著、愤怒、麻木等。
05持戒
忏悔了之后,如何行事成了最大的问题?我们怎么才能不再造作这个业呢?
那就是持戒!
天主教的摩西十诫和佛教的五戒十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摩西十诫和五戒十善,这里就不赘述了。)非常的相似,两者对比起来,倒是真的挺像的。比如唯一神(不可有别的神)和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魔,虽然措辞不一样,但其宗旨还是很统一的。再比如就是不可杀生、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也是非常的相似,虽然广度、深度不同,不过只要持了戒,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总不持戒来的好。这样比起所谓的害怕下地狱、害怕主惩罚的心理压力来的好。有了罪业,就要忏悔,忏悔完了,就要持戒,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己给自己罪受,很多人因为信教,信的非常害怕,因为罪业的问题,还不如不入教,做个逍遥自在之人,何必在心理上和自己过不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在宗教中寻找答案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真明白其中的一些意义时,哪怕不同宗教的主张不同,不信其宗教,都会对社会观念、文化观念、还有个人发展等有一定的帮助。无非是多本书让自己读读罢了。持戒持的不是戒的律法,而是自我约束、自律的一种方式。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容易走向成功。你见过屠夫站在国家主席的位子吗?你见过天天搞淫事的人做大老板吗?你见过偷盗的人是一帆风顺的吗?没有吧。所以持戒还是有用的。
06总结
不管是业力、原罪所产生忏悔、持戒,我们生活中的平等与不平等,公平与不公平,与自己和解,才是最重要的。若连自己都不放过,那所谓的“慈心”、“宽恕”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对别人仁慈是一种美德,对自己的仁慈才是最高的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