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书拨,缘于琅琊美术馆庄馆长分享的一段收藏雅事。始知,清代有书房雅物,名书拨,用于爱书读书所用,未曾见其真面目,但却时有挂念,仰慕其清雅神韵。前时,机缘所至,竟与之相逢,进而因藏家惠让,得以拥有贰枚,不胜喜悦,因而作此文分享。此物因读书而生,就从书说起,略谈浅薄之见。
说文序云:“著于竹帛渭之书”。中华民族崇尚读书,中国也是一个盛产经典名著的国家。当下倡导全民读书,建设“书香中国”,亦是再兴优良传统之举。翻阅史籍,查询考古实证,最早可见商以甲骨占卜而书,周书记史以钟鼎文闻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一时,著书立说,流派纷呈,思想光辉灿烂。四书五经,儒家学说,肇始于先秦,虽始皇帝焚书坑儒,但文脉不断,影响了中国及周边数千年,而今仍然生机勃勃。
商以来,数千年间,经史子集浩如烟海,纪事载文初起书于甲骨、铜、石材之上,后为便于大量书写携带,以木竹帛代之。至东汉蔡伦印刷术面世,纸书替代简牍,通行至今,在助推中华文明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同时,影响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中国书籍的发展史,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国史学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历史中游刃有余,正是源于古人留下的浩瀚书籍。
自周始,修史著书,修书藏书一直盛行于官家和民间。以史书为例,从最早的史书《尚书》《春秋》,到《左传》《战国策》多为私人所作,即便二十四史也是公私各半。西汉太史公所做《史记》是古往今来修史的第一集大成者,开创了纪传体记史先河,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成为二十四史中至为重要的前四史。史书之兴盛只是代表之一,其他文学典籍、杂记异闻、志怪小说等门类书籍繁若星辰,不胜枚举。官家修书之盛举自宋开国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至明清达到巅峰,明永乐时期编纂《永乐大典》、清康熙编纂《康熙词典》,乾隆编纂《四库全书》,虽褒贬不一,修书毁书之争,导致毁誉参半,但对图书汇总整理篇目之丰,字数之多达到空前规模,可谓鸿篇巨制。
帝王将相,民间文人商贾,对著书、修书的热情,助推了藏书读书之热。古往今来藏书大家不可胜数,战国名著《吕氏春秋》,虽未见吕不韦藏书记载,但以彼时技术条件之简陋,能组织门客编撰二十六卷,二十余万字的巨作,仍可见其人对读书人才的重视,藏书之心应不会缺位。至后世唐宋韦述、苏弁、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司马光,元明清元好问、杨士奇、王世贞、黄宗羲等多达4000余人,多为政治文化巨擘。因藏书所建藏书楼,天禄阁、石渠阁、清七阁、天一阁、玉海楼等遍布大江南北,名扬青史,虽多毁损于沧桑岁月,但对中国历代爱书读书的风气塑造,功不可没。
隋唐以来,因科举带来文人阶层兴起,读先贤书,发思古幽情,求会古通今之趣,琴棋书画四艺均为雅好,也助推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深入民心。因书而生,萌生于读书人之间的书房雅事,掌上雅玩,虽不如著书、藏书闻名于史,但历朝历代,庙堂、市井、草野之中所爱者甚藩。笔墨纸砚、玉印瓷镇、清供等文房雅玩见次兴起,不断丰富,在增添读书之乐的同时,也为收藏提供了一大门类。所谓盛世收藏,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国力日盛,百姓财富积累,近几十年,收藏大热,其中文房器收藏尤受推崇。
开篇所言书拨,是清代文房器的一种,颇为少见。此物是古代读书人用来翻书的工具。纸书最早见于西汉,东汉蔡伦发明印刷术后,多用植物纤维制作的棉纸、麻纸、草纸印制,纸书成为主流。读书人用手指翻书时,有时会在书页上留有指纹,觉得不美观,于是就发明了书拨,使用起来十分优雅。书拨大多用竹制成,并在上面刻上名言等语句。在收藏品市场上遗存的清代书拨,已十分少见,主要有玉、象牙、玳瑁、翡翠、银等质地,书拨通常型制长短不一,通常10多厘米,宽1.4厘米左右,厚0.4厘米,做工考究的书拨雕有纹饰。余所得书拨,长约13厘米,宽约一厘米,薄过钱唇,成弯刀型,牙骨质,拨柄为牙质,两片对称贴合于一起,柄首成玉璧型,柄根部刻有席纹,两片之间镶嵌一骨质弯刀型拨身,匠心独具,制作考究,打磨光滑如镜,适合把玩,既是一件实用器又是一件工艺品,值得收藏。又过月余,自沪上一藏家手里购得一缠丝玛瑙书拨,乃清末民初之物,长约十六七分,宽约一指有余,两端成椭圆形,手握一端厚约有六七毫米,另一端厚一分餘,中间厚至两边渐薄,此造型十分便于插入书页之间翻阅。通体光滑通透柔和,翠绿为底色,绿蓝白灰黄色水波纹不规则交织一起,宛若山间溪水流淌,波光粼粼,溪底黄沙铺陈,蓝绿色深处,如青荇汇集于水下摇曳,又如一只翠眸凝视深不可测,岁月所致,器物光华内敛,沉稳大气,嫣然若谦谦君子,不染尘埃,动人心扉,实是美哉!
由此可知,古人发明书拨,既有置于案头风雅把玩之用,更是古代书籍珍贵,读书不易,读书人一片爱书之心所致。书拨在现代并不适用,因为现代的书与古代的书有区别。古代的书页用纸是对折而成的线装书,中间是空的,材质柔软轻盈,可用书拨轻易翻动,而现在的书则不行。虽然实用性已失,但可以用来研考历史文化传承,鉴赏收藏。
《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通过这些微小的文房器物,研考其产生背景细节,走近历史,了解传统文化,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达身心愉悦,乃是根本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