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思维模式=打破狭窄的视角—>建立无限联系—>激发无数创意和方法
柯勒律治在《文学传记》中提到,一群游客目睹湍流时惊呼“多美啊!”他反对这样模糊地描绘令人惊叹的奇观。在这个情景中,退化的词语“多美啊!”无疑使整个生动景象黯然失色。
怎样运用语言来激发重要性所依赖的普遍性呢?
伟大文学作品的一大贡献就是唤起隐含于文字之外的生动情感。
显然中蕴含着变动不居之细节的永恒重要性。有教养的人反对模糊地使用本来可以精确的语词。
打破狭窄的视角
目睹湍流的第一时间,心里所想便是“多美啊!”,所以这是一种普遍性的感受,只要在场人人都能感受到,怎样让未到场的读者惊呼,“多美啊!”,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概呢?
只有将思维发散,打破狭隘的直观视角,反思让自己产生感概的原因:
* 突然性:树林的遮挡,环山小路的曲折,小山坡的阻隔,人群的拥挤,其他景物分散了注意力等等,造成突然性的原因不胜枚举。突然性造成了情绪反射,猝不及防,惊喜,惊讶,惊叹甚至惊恐。
* 震撼性:冲击声,规模大,视觉冲击强,流速快,浪花大等等
* 和谐感:阳光、礁石、峭壁、花草树木、游鱼、彩虹等等
* 联想性:人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物理,生物学等等
建立无限联系
无限的细节,盲目堆积只会令读者更困惑,唯有将细节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事件经过,才有意义。那么无限的细节便会有无限的联系,有无数的方式将事件描绘出来,例如:
* 树林的遮挡-冲击声-规模大-阳光-历史人物
* 环山小路的曲折-视觉冲击-礁石-物理
* 人群的拥挤-浪花大-峭壁-文学
激发无数创意和方法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年龄、性别、出生、阅历都不一样,每个人看待同样的事物都有不同的反映,怎样将建立起来的无限联系,通过文学的语言描绘出来,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但是要想达到,“唤起隐含于文字之外的生动情感”,必须表现事件的细节,精确地进行描写:
在领队的带领下,披巾斩棘,艰难穿过灌木丛,正想整理衣着时,映入眼帘的一幕冲击了我的感观,一条白黑相间的水龙,向我张开巨口,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巨龙身披七彩霞衣,驮着烈日,仿佛当我们不存在般,扬长而去,俨然一副万古帝王的傲慢行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