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章 上仁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了得上德之法,就是“虚”空自己,德则盛满,满则为上。盛满的前提是“虚”空自己,而“虚”空的途径是“无为无思”,注意事项是“不以无为为有常”不能整天地以无为而无为。笔者通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感到,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好坏思想对孩子身心阵地争夺的过程。孩子们会时不时会冒出一些不良的想法,说一些不文明的话,甚至夹杂着暴力与反人类的思想,在孩子们看来觉得好玩,但在家长看来这是大逆不道,需要及时制止。教育的目的先圣已经说得很明确“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首先要让孩子们传承“道德”理念。这一点与老子的“虚空德满”是一个意思。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这是上一章的核心问题,具备上德者无为而无不为或者上德本身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力量体现,什么东西或什么力量能无不为?既是东方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也有不能为的事,西方诸神也有不能为的事,现代西方科幻英雄也有不能为的事。而“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上德者只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为,天下事如按其发展规律办,自然会成功,所以才会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按规律而为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东西方诸神不能为的事情,是因为没有掌握或没有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办,所以办不成。
讲完了上德,今天韩非子讲“上仁”。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孟子·告子上》对五常的解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恻隐之心,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是爱心的表现。我们看看老子的“仁”是什么意思,韩非子解释道“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意思是“仁”是发自内心自然地去爱人,这和孟子的解释是一个意思。爱,是人先天本有的,应该是“德”的表现,爱是无私的,是不分对象。这也是佛教所倡导的,爱众生。
韩非子接着讲了“仁”的几个表现“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意思是是说喜欢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喜欢别人遭到祸害。这就是最大的怜悯之心,最大的善。按“道”而论,天下之事皆可完美圆满,包括人在内,所以“喜人之福、恶人之祸”也是对“道”的向往与遵从。对于“仁”的举动,韩非子解释道“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意思是抑制不住的内在感情冲动,并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报答。何为自然,就是没有目的性,出于本性的本能。这和佛教讲的“施者忘施,得者忘得”内涵是一样的。
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这是老子对“仁”的总结,韩非子的解释为,所以《老子》说:“上仁有所表现的话,并不是怀着目的而去表现的。”人类凡是没有目的的表现,都是本性本能,这是老子所提倡,按佛教的讲法,这些本性本能先天本有却被人的后天认知所蒙蔽,需要修行才能恢复。道家是想通过教育让“德”占据人的身心。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在公司管理中,企业文化与公司制度的内涵还是“仁”,绝不是“奖罚”,奖罚只是作用。老板与员工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都希望公司好,公司好员工好。老板与员工都应该有“喜人之福、恶人之祸”的恻隐之心,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本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