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会无聊到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我真的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我常常感到乏累,忙完一天的工作,6点多钟时我必须要睡上一觉,只有如此我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读书和学习,去应对各种日常琐事。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我把自己的这种状态归咎于生存的压力太大,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没有谁的日子会过得逍遥快活,大家都在负重前行,身心疲惫。
三月初我因为皮肤发炎去了一趟离家不远的中医院,和大夫闲聊时我提到了我容易疲劳的事情,大夫郑重其事地建议我去看看中医,她向我推荐了一位周末前来坐诊的南京来的教授,对于她的好意我不置可否。
对于身体我很有自信。公司每年都会安排体检,连续三年我的各项检测指标正常,没有查出任何问题,另外我几乎每天都坚持运动,举哑铃、下蹲、仰卧起坐、俯卧撑……常年的锻炼自然是有好处的,我的体重一直保持在136-140斤之间,身上都是腱子肉,胳膊一伸“嘎嘣”,腿一蹬“扑腾”。有几次和同事一起出差,晚上住店时总不能包裹那么严实吧,他们对于我的体形羡慕不已,也难怪,三十岁以后的男人很少会有人在意自己的身材了。
很难相信像我这样健壮的身体会出问题,然而那位大夫的话让我心生芥蒂,她说的很有道理,我经常感到疲劳这就是病啊。前天我再次来到了中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希望能从专家口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为我看病的专家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从医三十多年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问这问那,号完我左手的脉,又号我右手的脉,最后从他嘴里吐出来几个字:“你气血不足,这是疲劳症。”我瞬间有些凌乱,我果然有病。
中医博大精深,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很晦涩,让人很难理解,气是什么东西,血是什么东西,估计很少有人能搞明白,我连忙问他严重不严重,要怎么医治,他回答说这种毛病不能马虎大意,持续发展下去身体机能就会紊乱,伤及各种内脏。他给我开个方子,让我回去慢慢调理。随后他慢悠悠地向助理说出了一大串中药名:合欢花、刺五加、党参、灵芝、白芍、当归、红景天……病历本上写得密密麻麻,居然有23味之多!
中药房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中药一人一方,需要进行熬制,第二天才能取,不得已我只好先回家。
我把病历本拿给妻子和女儿看,女儿的反应特别大,她急得都要哭了,她以为我患上了不治之症,要靠着这么多药物来续命。
昨天下午我把那些中药取了回来。去的时候我走路,回来时我只能骑上一辆共享单车,医生给我配的中药足足有十多斤重,一包一包的汤汤水水码起来像是一座小山。这一次我女儿笑了,她笑得不怀好意。
中药的口感并不好,苦涩里带着一种草根的味道,很难下咽,我只能硬着头皮往下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这些中药能够解决我的问题,让我精力充沛,活力满满。
曾几何时我认为中医就是养生保健,这是老年人的专属,没想到我也加入到了这个群体当中,心里不免有些好笑,可是细细想来这也是一种必然。
现如今压力不处不在,大家就像是马力全开的机器,忙事业,忙工作,忙婚姻,忙家庭,忙孩子,一刻也不得清闲,身体被一再透支,出现各种健康问题乃至更为严重的猝死情况都不足为奇。很多老年人的微信群里经常提及一句话: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养生,我深以为然。
前年贾冰在《欢乐喜剧人》上表演了一个小品,名字叫做《爱的专车》,小品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这句话曾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当时作为旁观者我不厚道的笑了,可是现在我忽然觉得贾冰说的不就是我吗?
中医和中药是个好东西,它温润滋补,注重调理,有病治病,没病强身,我想从此以后我和中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吃有益,药不能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