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家乡主题)
家乡有一座山,名为敬亭,我查了一下,“敬”有严肃、恭敬之义,“亭”有亲和秀美之义,细细思量,这山应当是距“亭”字的义更近一些,“敬”是有几分的,但远比不了泰山、华山、峨眉那般的雍容大气,只是一身小家碧玉般活泼灵秀、亲切惹人的风姿。
我是从小玩在这山边的孩子,她伴着我长大,我爱极了她的一颦一笑,一片裙角并一缕发梢。
自我记事起,她便是我们那儿最美的景致 ,美到什么程度 ,便是你工作一天,拖着一身疲累回家 ,看什么都满心厌烦,此时你只需去山上逛一逛 ,也不需走进多少,只需往山门口一站,看上一眼翠绿明艳的道路 ,再向内走几步,闻一闻山林的味道 ,再上山脚下的湖心亭里坐上一坐,听一听湖边洗衣妇人的闲聊,不时抬头远眺一下掩映在山间的烟火人家,这时心便会自然的沉静下来 ,仿佛一位邻家的姑娘温柔和煦的注视着你,陪伴着你,在她的气场中一切烦闷都会烟消云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这是李白给她写的诗,诗里的闲适与情致恰如其分,正如她给人的感觉,刚刚好的温柔,刚刚好的清秀。
她不算高,平常人不停步30分钟左右便可到达山顶,常登山的人走的快了15分钟也能到顶,对于每天晨练的老人来说正是刚刚好的高度,60分钟左右一个来回,神清气爽,强身健体,因而每日早晚登山的人都络绎不绝。
当然登山这项体现闲情逸致的运动仅是在90年代以后才慢慢兴起的,之前的“登敬亭山”对当地人来说并不是一项日常运动,上山的人不是山上有田地需要耕种就是有果林需要维护,或者就是住在山里的人家。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学生要春游,我们的俗话叫“三月三,上敬亭山”,当地的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三月份都要组织一次集体登山活动,而且与现在的春游不同,那时孩子们都得自己从学校走到山顶,没有车可坐,所有人排两队,两两手牵手,一个年级一组,由老师领着一边唱歌一边往山的方向走,每个人都背着前一天准备的一书包食物,一路上叽叽喳喳,快乐的像出林的鸟儿,神采飞扬。孩子们总能找到办法让登山变成一项超级有趣的游戏,我们会按照男女分两组互相竞赛,看哪一组先到达山顶,这是一个十分添彩的游戏,老师也会跟着起哄。
记得冲顶之前有一段极陡的崖坡,十分险峻,但景色也最为秀美,崖坡边毫无遮挡,视野开阔,可以看到一泻而下的葱绿色万亩茶林,可以看到从山门到山腰的所有景致,如若是雨后,就会有云雾缭绕于茶林之上,宛如仙境。景色虽美险峻也是确实,不常爬的人到此处往往心生退意,孩子们可不会退却,你追我赶也要一鼓作气爬到坡顶,向下看着还在缓步上行的人群,顿时心生豪迈,便要大声呼喊几句才能一抒胸臆,满身满心的痛快淋漓。
到山顶后大家会找上一块草地铺上塑料布,按班级围坐,每个人拿出自己书包里的食物放在布上,开始野餐,击鼓传花是餐后的保留节目,然后是大合影,每年登山都有一张班级同学的合照,每一张都笑的阳光灿烂,那时是爱拍照的不像现在拍照也笑不出那时的阳光了。如今看来,儿时纯粹的欢乐在时光的长河中是多么珍贵。
她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相伴在我普普通通的生活里,印刻在我平平淡淡的记忆里,每每回味,犹如品茶,温柔清淡、甘甜美好。
她是山,是水,是树,是蜿蜒而上的石阶,是晨光洒满的林木,是波光粼粼的湖水,也是湖水边浆洗妇人手中扬起的捶梆,是孩子们骑着自行车从绿荫的坡道上一冲而下的笑声,她是我童年里家乡的山,无论我身在何处,总对她念念不忘。
齐帆齐第四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10篇,共1411字,累计11108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