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散文和诗简云间
那一曲文化大师的命运协奏曲

那一曲文化大师的命运协奏曲

作者: 天涯飘零苏州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19:52 被阅读35次

    读罢历史长卷《南渡北归》,如听罢一曲文化大师群体的命运协奏曲,这协奏曲的主调是低沉悲怆的


    这首协奏曲演绎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国那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历史时局下,那激荡跳跃的音符,回环跌宕的乐章,低沉、悲凉中夹杂着奋进和希望的韵调,长久地在中华大地上回响。这是一曲科学救国的昂扬之曲,这是一首在民族危亡时刻努力维护中华文化命脉的悲苦之调;这是一首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创造教育和学术辉煌的奋进之曲,这是一首在政治纷争下文化大师群体命途坎坷的凄楚忧伤之调。

    这命运协奏曲的序曲是在迷惘中徘徊,悲伤伴着苍凉但这悲伤中孕育着新的希望,这苍凉里却激起昂扬的斗志,民族不屈的力量。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华帝国的迷梦,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下。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惊醒了部分沉睡的中国人,他们睁眼发现,外面还有一个崭新的世界,而拥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早已被远远的抛落在世界后方。变革的思潮,图强的理想,掀起了革命的狂潮,大清帝国的丧钟就这样敲响。

    协奏曲在低沉中激荡,回环往复中暗藏着无限希望。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多少学子怀着报国的理想远渡重洋,沐浴美雨欧风,在学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以期学成回国实现报国的理想。虽然民国初创,但军阀争斗不休,国家时局动荡。可中国的大学,却在这艰难的环境下快速生长。蔡元培开创了北大的学术自由之风,梅贻琦在清华集聚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海内外大师,实现了教授治校的理想。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以严谨求实的学风见长,燕京、同济、中央等大学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这些新生的大学,集聚着从海外学成归来希望振兴中国的学术专家,也汇集着国内的国学大师。这里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知识的种子在这里发芽,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这里孕育着中华走向富强的希望。尽管政局更迭,但知识分子用自己的坚持和铮铮铁骨,维护着校园这学术圣洁的地方。


    协奏曲调子陡然下沉,在静默中又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是卢沟桥的枪炮声,让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他们怀着保存国家文脉、弦歌不辍的坚定信念,跨越关山千里不断辗转迁徙,经过一路艰辛的颠沛流离,终于在昆明、在重庆、在成都、在李庄等地安顿下来,继续自己的学术追求,实现他们的教育理想。

    乐曲回旋婉转,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如和风细雨,时而又如风狂雨暴。面对艰苦恶劣的环境,拥挤在低矮破旧的住房,过着清贫的日子,知识分子们没有叹气,没有仿徨。在日机轰炸的间隙,简陋的教室里书声朗朗,老师的讲授慷慨激昂。白天有轰炸,就利用夜晚的月光。科学的种子在这里播撒,思想的火花在这里迸放。一篇篇走在世界学术前沿论文在这里撰写,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被领着走进科学的殿堂。他们在艰难中守望相助,他们在困顿里依然坚守着中国文化的希望。


    低缓的旋律中有欢乐的乐章,那欢乐中夹杂着丝丝忧伤。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来到李庄,看见童第周带着夫人、儿女和部分学生在田野里捕捉青蛙,在古老的显微镜下进行解剖。他原来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写出了高水平的论文,这个大鼻子的英国人在这里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蕴藏的力量。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教授们的日子更加艰苦和清贫,连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夫人也不得不和几个教授夫人一起制作“定胜糕”,卖出后补贴家用。吴大猷的夫人无钱医治几乎死亡。但他们一边维持自己的家庭,一边把心思用在教育上。杨振宁、李政道,一大批科学精英在这凄风苦雨中成长。他们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脉在危局中繁茂。他们创造的教育史上的高峰,让国人至今仰望。

    乐曲高亢,却又夹杂着淡淡的哀伤。外敌既去,内斗纷争又起,多难的中国啊,知识分子们去向何方?政治斗争的风云,知识分子难以脱逃。


    结尾的曲子是凄楚悲壮,那曾经共同度过艰难日子的群体,因不同的政见和立场。或飘零海外,或流亡孤岛,更多的留在这里,等待着新的希望。但政治浪潮的狂飙,风暴过后一片留下一片哀伤和凄凉。曾昭伦、曾昭燏、吴宓、陈寅恪、陈梦家、穆旦、向达、饶毓泰、叶企孙等,或在风暴中凋零,或失去了传授知识的使命。

    这一曲令人唏嘘不已的命运合奏曲,有民族的苦难,民族的愚昧,民族的自由,民族的希望。多么希望这命运的曲调里,永远是欢快的乐章,永远是团结奋进,即使有跌宕,但不要有忧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一曲文化大师的命运协奏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xh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