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己悟 (上)

作者: 楼兰才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1-15 16:57 被阅读0次
    《金刚经》己悟 (上)

          本文乃本人听经有感而发自本心而解,愿与有缘者分享,经有一本,解有万种,随各抒己见,但当领悟到达,自当归一。

    对此事我比较谨慎,要慢慢领悟,故分为三部分,这是第一篇(上)

    我在基本的地方与其他解者一样,只是在关键处我又补充了些,方便大多数人明白。 

            在画圆的基础上寻求一点突破

      但我个人解读时候没有用现代的流行口吻去解经,虽然这样很有趣,比如王朔这么干过,但我心中有所敬畏,故解的大家看得懂就行。

    个人建议看此经时不迷,控制好自己的本心

    故,不必执着于所解是否统一,而是看完的所感,所得,所悟。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经是如来与须菩提以及诸弟子的对话

    金刚经经文核心为四句偈语,即:

    一曰:空身

    二曰:空心

    三曰:空性

    四曰:空法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金刚经是佛陀所说,可现在无法听到佛陀讲法(于是佛陀的大弟子阿难将听到重新讲出来)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的一处名叫孤独园的袛树下与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块生活。

      在那天讲经的时候,世尊(对佛陀的尊称)准备吃点东西,于是披上袈裟拿上食钵去舍卫城里化缘,在城里化完缘回到原来的地方,吃完食物收拾衣钵,洗完脚后,铺好垫子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保护本心。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这里我觉得是自己脑海里的念或梦皆是幻化),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可以指圆寂或是功德圆满),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涅盘就是涅槃,先解有余涅槃,为/断了烦恼,但/仍然受/轮回/之苦难,无余涅槃/为/脱离了轮回之苦,真正的涅槃境界 )。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

          “这是什么缘故呢?”

    “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样子和思想观念,他人的样子和思想观念,众生的样子和思想观念,长生不老样子的思想观念(这里我觉得是指人应该明白生命皆有轮回,长生不老这是看着的表象与愿望),这么想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和凡人的观念一样。”

        我又觉得这就是说让我们抛弃执念,抛弃自我的一些思想观念或是自己的固定思维或是想法,不要看表象就决定一切,不要固执己见。

      而有我相其实就是现在的自我主义,比如觉得这个团队没有我不行,这个公司没有我无法运转,其实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就像有人说莫扎特作的曲像是上帝借他之手送给世人的一份礼物,要知道,任何事物都不会因为外在改变而绝对静止

          越是成功的人越有自我主义,有钱的人,有权势的人喜欢夸夸其谈,想让大家听他的,喜欢教育身边年轻人,以他的经验或固有逻辑和思考方式,其实这都是执念,或者我再举例子:有人叫领导,有人叫首长,有人叫老板他们就和别人不一样了吗?大家为什么见到之后态度都不一样了呢,这都是我们看重表面形式,书是人写的,话是人说的,我们都不应该一股脑的看其表面形式,盲目跟从,而太在乎他。

      我记得钱钟书好像说,无知的人吃了没文化的亏,知识分子吃了印刷品的亏。

      其实人越老越应该谦虚,多听听年轻人怎么讲?否则就是有我相。

        清朝康熙皇帝玄烨就是谦卦,而谦卦就是易经的上上之卦,他虽是九五至尊却没有废汉文崇满文,再加上治理有方、国泰民安,百姓自然没有反的意思。

        我为什么前面说的这么严厉呢?是因为功德圆满的菩萨如此谦虚都被如来告诫,何况你一个凡人呢?你有什么傲气与自信呢?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精神境界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下敬畏,轻佻地对待境界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言行。”

        许多人信佛,盲目的皈依只是为了自己,为了想寻求庇护,却难以改变自己的本质(其恶性,其恶习,其恶行),凡事都有因果报应,而这种人所受到的惩罚应该比不信佛而作恶的人更重,更多。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着,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的表象,不要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有意识的布施(表面形式上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了佛家的六根清净)。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

    “这是什么缘故?”

    “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

    须菩提答:“不可思量,世尊。”(这就是说什么都不要有局限

    佛陀:“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可能比我们理念上、意识上的维度更大,我觉得这是让我们得脑筋懂得变通,不要局限于脑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思想要广,格局要大,心胸要大,看的要远,不要活在自我的那一片精神领域,或者某一念的执着)”

    须菩提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陀:“须菩提,菩萨不执着于表面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释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解: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我觉得是庙里的佛像或者佛的经文)来见如来否?”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

    “为什么呢?”

    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看到的有形有相的身相(或者东西),都是虚妄不真的(都不是真实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可以当成空),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释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做是说。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

          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

    须菩提说:“为什么呢?”

          佛陀说:“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

    须菩提问:“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佛陀说:“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不要痴迷不要固执于任何)。”

        须菩提问:“这又是为什么呢?”(他问的和大多数人问的一样,为什么不能痴迷于佛法,执着于佛法,或佛经中的一句话

    佛陀说:“如果心中有或者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有些非佛法的东西呢!(这句话我觉得很重要,佛陀就是在告诫诸菩萨不要执着,放不下法,用完就随它去,你留住是没用的,我们也应该切记,就如我们脑海里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理念,不执着。鲁迅先生曾讲:“从来如此就对嘛?”让人醍醐灌顶。)”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

      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

    “为何这样说呢?”

    “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我的感悟:法不是固定的形式,各种路径都能得法,所以,心当不拘泥于眼前种种形的条规与约束,只要本心正,法则水到渠成。

        佛陀其实在讲,没有固定的答案或修炼,法都是自己求索而得。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释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

    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

    “原因何在?”

    “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

    “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

    佛陀说:“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这让我想起历史上总写神人传天书于奇才,那什么是天书?谁都知道天书无字,有字的叫印刷品。

          那天书的内容呢?就是己所悟(最多神人庇佑一下你,通过那本书给你点能量或者磁场),就像你在水的面前看你的样子。

        悟性高的人只需稍加点拨,而往往得书的这些人都很谦虚。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解: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

    “为什么?”

    “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

    “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

    “为什么?”

    “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

    “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

    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

    “为什么?”

    “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

    “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

    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

    “为什么呢?”

    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 

    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可以看出一切都是符号,都只是名字,真正的法,真正的果,是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也不是能触手可及可感的,若有所感反倒是有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不争,不斗,平常心

        无便是有,在一种很高的状态或者境界却不说自己有这种境界,才是有境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

    “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佛陀说:“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

    “没有,世尊。”

    “为什么呢?”

    “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说白了就是名字叫庄严,意思并不是

    “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

    “为什么这样说呢?”

    “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任何时候不要有执念,菩萨也一样何况凡人。

    这么一想我们平时在乎表面的东西太多了。

    金刚经第一部分结束

      基本解的地方我不变动,只是部分关键加以感悟。

    文章仅供参考和交流,希望读者不执着于己念去评价,有所收获就行。

    解者:王嘉伟

    分享给大家我最近听的:

    分享王菲的单曲《金刚经》: http://music.163.com/song/298867/?userid=1754939315 (来自@网易云音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己悟 (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bj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