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职后的生活

作者: 巴纳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09:57 被阅读50次

东晋义熙元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辞掉了彭泽令的职务,从收入稳定的公务员摇身一变成为了布衣百姓,他失去了稳定的“五斗米”收入,回到了自己的柴桑老家。 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从公司辞职的人,待在家里无聊时可以玩游戏、追剧、睡懒觉,饿的时候用app点份外卖,还可以出去看电影、逛街。那么一千六百年前,这位辞职后的靖节先生是怎样消遣自娱的?他都做些什么事? 翻看陶渊明的作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七件事:

陶渊明辞职后的生活

一者喝酒。陶渊明爱喝酒的事情人皆知。他的祖先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曾经做过级别非常高的官,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已经破落,没有足够的钱供他日日喝酒。于是每当酒瘾发作而又无酒的时候,他就到亲戚朋友家蹭酒喝,别人请客吃饭,陶渊明从不拘谨,喝就要喝得酩酊大醉。

二者创作诗文。与喝酒相比,写作几乎没有成本。可陶渊明写文章作诗也离不开酒,而且喝醉后是陶渊明创作的高峰时段,《饮酒二十首并序》中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作品形式包括四言、五言、辞赋、议论、传记、疏祭,内容涵盖广泛,如同日记一样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写下来。古往今来对于陶渊明作品的评断不可胜数,其中我以为苏轼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最为妥帖。渊明的诗文字里行间看似平淡无奇,然则蕴藏着无尽的趣味,倘若陶渊明听到了这八个字,想来他会欣慰地说:“东坡居士于我心有戚戚焉。”

三者遛弯散步。陶先生并不是宅男,他热爱自然,经常拄着拐杖到偏远游玩。他是内心丰富的人,很容易触景生情。陶渊明看到天上的鸟就写《归鸟》,见到一棵枝叶茂盛的树就写首《荣木》,从平淡中感悟人生的道理,领会平淡中的幸福滋味。真正纯真的人,在平凡的境遇里也能体味到欢乐,快乐与财富、地位并没有本质的联系。

陶渊明辞职后的生活

四者玩园艺、搞种植。身处农耕时代,陶家既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没有丰厚的积蓄,一家人想填饱肚子只能“开荒南野际”,靠勤劳的双手在土里刨食。萧统评价陶渊明:“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有关陶渊明种地的诗,最有名的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大诗人不但当不了官,连种地也种不好。天刚蒙蒙亮他就去除草,结果豆苗长得还不如野草好!除了种用来吃的豆子,粮食作物他还种了水稻,也在院子里种菊花这样的观赏花卉。陶渊明的幸福很简单,“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有酒喝,朋友来的时候能端出一盘鸡佐酒,这就圆满了。

五者读书。好的作家都是阅读者,陶渊明读《左传》、《史记》一类的历史书、也读《山海经》一类有趣的书。他喜欢书中的黔娄、袁安、精卫、夸父、刑天,这些人物的精神和他自身的性格有相似之处。正如《五柳先生传》中描述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不像经学家那样逐字逐句研究、考据,也没有特定的目的。和陶渊明相比,我们啃了太多“有用”的书,阅读真正趣味反而寡淡了。

六者是教孩子读书。陶渊明的儿子并不出色,有人说因为陶爸爸酒喝太多,孩子先天智力受到了影响。《责子》一诗中他说自己有五个儿子,可惜没有一个争气,大儿子阿舒无比懒惰,二儿子阿轩根本不读书,三儿子和四儿子真是笨得可以,十三岁了连6和7都分不清楚,小儿子七岁了,一天就知道到处找零食吃,望子成龙的陶渊明无可奈何,他绝望地叹息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老天这样对我,给了我五个不争气的孩子,哎,老子也没法子了,喝吧。臭小子们不是学习的材料,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一些年轻的父母们想必深有体会。

七者玩音乐,传说陶渊明有把无弦琴,估计是原来的琴弦断了,懒得修,也不愿意花钱再买新的。《晋书》说他不懂音乐,每当喝酒开心时就开始弹琴。琴没有弦,当然也没有声音,然而自己还专心地弹琴。陶渊明这样解释:“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老子不会弹琴,那也要弹,就是图个乐呗!

陶渊明辞职后的生活十分贫苦,但还是比较惬意的,虽然并不一帆风顺,陶渊明却常常是快乐的。如果你此刻已经辞掉了不心仪的工作,正闲在家里,在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何妨学学陶渊明,做几件有趣有益的事情,给自己疲劳的心好好放个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渊明辞职后的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sh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