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想法
乃所愿学孔子——从“不动心”到“常快活”

乃所愿学孔子——从“不动心”到“常快活”

作者: 梅篆儒 | 来源:发表于2017-09-16 12:44 被阅读0次

        一生所好多矣,初好诗词,既抄且背,偶或成文;又好书法,常洒激情,终无所成;又好国画,每每心动;又好古文,时而着笔;又好老庄,自谓逍遥;然终无一好可以熨帖我心,助力我行,却往往为好所累,为好所缚,簸弄精神,终无大益,检点过往,何其暗昧!

        沉溺小技久矣,摸索探寻,终得正道。观乎孔孟仁义,朱王正学,心戚然有动,然后愿私淑而不悔。所以深服于儒家者,是其工夫修养于人生有明体达用之大益。浸润儒家经典,涵泳其中深味,不得不承认“名教中自有乐地”,可谓知言之论。

        儒家人生修养,其工夫落实切用不虚,可以修身,可以处世。观其人生修养有两重境界:一是不动心;二是常快活。

        人生第一境界在于不动心。人生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动不动心的问题,遇到急事,能不动心的有几人?遇到困难,能不动心的有几人?面对成败得失,能不动心的又有几人?面对荣辱宠誉,能不动心的有几人?不动心,从小处说,关系到为人处事,从大处说,关系到生存生活,实在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那么何谓不动心?如何达到不动心?相对于佛道,儒家给了最切实可行的答案。佛道两家,一个要人“心斋坐忘”,摒弃思虑,一个要人“坐禅入定”,摒弃世扰,然而人心如镜,照物乃是其本性,焉能反鉴绝照?这是逃避,逃避问题,结果只是增添问题。儒家却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孟子最先提出“不动心”,孟子说自己四十不动心,并说这不难,因为告子先于他做到了不动心。何谓不动心?孟子并没有给出严格定义,大概他认为不动心只需顾名思义,不需要再画蛇添足给解释。所以他直接讨论如何达到不动心。宋明儒给“不动心”解释的最好的,我觉得是程颢的“动亦定,静亦定”,简捷明白,直指核心。

        怎么样才能达到不动心?孟子说了五个人达到不动心的修养方法,北宫黝和孟施舍的养勇,曾子的守义,告子的持志,自己的养气和知言。北宫黝和孟施舍的养勇养的一股劲,一股气,所谓一鼓作气的气,是壮士之气,是猛士之勇,勇者不惧,所以会不动心。当然相对于北宫黝的可胜之勇,孟施舍的可败之勇似乎更难能可贵,然而二者没有本质区别。曾子又比北宫黝和孟施舍的功夫更简约,“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符合道义,即使有千万人阻挡也不怕,这自然能不动心,而且比二人更直接,因为理直自然气壮,曾子属于“理直”,北宫黝和孟施舍属于“气壮”,所以曾子的工夫更直接简约。而告子不动心的修养方法是“持其志,无暴其气”,把持强制其心志,使之悍然而不动,是一种故意强制人为用力的结果,固然可以不动心,然而终究是“冥然无觉,悍然不顾”的非自然状态。孟子如何修养不动心?一是养浩然之气,一是知言。首先看一看什么是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种至大至刚配道义又能塞天地的气,是“集义”所生,所以它是“浩然之气”,有能塞宇宙天地之“大”,一旦此气具足胸中,不惧不忧,心之不动,自然而然。知言,言为心声,有了知言之能,自然可以知心,知人之心,则安己之心。比较五人的工夫,北宫黝和孟施舍是养勇而不动心,告子是义袭而不动心,曾子是守义而不动心,孟子则是集义而不动心。我们常说见义勇为,义勇军,这说明有义方能有勇,有勇未必有义,所以北宫黝和孟施舍二人的不动心只是一股“匹夫之勇”,尚未达到见义勇为,甚至舍生取义的地步,而告子,曾子,孟子却都上升到了“义”以为道的境界,而三人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告子不如曾子,曾子不如孟子,为什么?告子是“义袭”,偶然合义,并且强制把持,方能不动心;曾子是“守义”,遇事自反,而后合义方勇,是其不动心;孟子是“集义”,久以义行,积久成德,自然不动心。观三人之不动心,告子和曾子,皆是就事而说,因事而勇,尚属人与人之间的处事定力;而孟子则是一种生命状态,道德存在,已然与天地合德,与天地为一,已经由不动心升华到了人生第二境界常快活。孔子“四十而不惑”,是其“不动心”的境界,而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常快活”境界。孟子四十而不惑,也是四十达到不动心,但是他清楚通过常养浩然之气,也必然能达到“塞于天地之间”的“生生之德”,这种天地生机,永远是“活泼泼地”让人“常快活”。

        宋明诸儒最注重的就是工夫践履。二程开启了后世朱王两大派,朱王的工夫践履多承二程,且从二程说起。程颢讲“定性识仁”,程颐讲“主敬集义”,二人又都寻求“孔颜乐处”,这大概是他们的修养工夫论。程颢讲“定性”,程颐讲“主敬”,都是有所针对,当时很多儒者都有“思虑纷扰”的问题,如张载因“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于是和程颢讨论“定性”问题;张戬(张载之第)有“人心做主不定”困惑,强制自己晚上上床后不思考;司马光因“思虑纷乱”,晚上睡不好觉,最后想出办法在心中“只管念个中字”来排解纷扰;吕大临(张载高徒)有“患思虑多,不能驱除”和苏昞(张载高徒)有“患思虑不定,或思一事未了,它事如麻又生”,二人请教程颐如何排除……这些皆是“不动心”的问题。二程给出了自己的解答。程颢给张载的《定性书》给了自己的看法“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内外两忘”,程颢的工夫到底能不能奏效,但是却被职责为近似佛老,佛家的“无所住而生死心”,道家的“无情以顺有”,跟程颢所给的方法确实有相似处,但也不失为一方法。后来《小窗幽记》里对其做了更简明的概括“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这样做对“不动心”,或果有效。不妨一试?然而程颢的境界还不至此,他又给出了“识仁”,“学者需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程颢继承孟子加以发挥,认为识仁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可以到达孟子所说的万物备我,从而做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乐何乐,乐于天地同德,与天地同心。通过体仁,可以说,人生修养已然能达到“常快活”的天人合一境界。这样通过“定性”“识仁”的工夫,就能解决思虑纷扰而达到不动心进而达到常快活的人生境界。程颐给的解答是“主敬”,“集义”。具体理由是“……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它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也就是免除思虑纷扰要做到心中有主,这个主就是“敬”。心存敬,则能定。这个敬,用孟子的话就是“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在明白点就是心中时时像有事一样以敬为主。主敬固然可以达到不动心,然而终究还欠缺。主敬只是重在内的涵养,毕竟需要必有事焉之集义,“只知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著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清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就是说“敬”只是将事物概念存在心中,似乎有事;“义”则是必见著于具体事,是实有事。“集义”,即积义,积集既久,方能生浩然之气,方能充塞天地之间,体天地之心,达同天地之德。所以程颐通过“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工夫践履,也从“不动心”达到了“常快活”的境界。这就是二人从年轻时一直寻求的“孔颜乐处”。这种乐,从孔子颜回到曾点曾子到孟子再到二程朱王,一脉相传,成了儒家的根本精神。孔颜乐处是儒家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其乐何乐?这是一种生命的自得体验,一种生存的幸福感觉,一种生活的诗意栖居,一种精神的自得自足,活泼洒脱。程颢说此乐“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下学而上达,极高明而道中庸”,又在《秋日偶成》和《偶成》二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乐”。他又说“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学”只是知识经验,“好”尚有物我之分,唯“乐”物我一体,是生命本真的存在。程颢所谓“定性”,“识仁”,“动静皆定”,“万物一体”,都是在追求体验这种“乐”境,所以他说“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表达了自己发自内心的快活。程颐说“使颜子乐道,不为颜子矣”,人人都说颜子乐道,颜子所乐何道,人人都说不清楚,程颐说的颜子不是乐道,与他人所说的乐道,其实只是一事,那就是颜子所乐之“道”,就是程颐所认为的“乐”,何乐?程颐说“人于天地间,并无窒碍处,大小大快活”,这样二程又同归于一处——孔颜乐处(大小大快活,洛阳方言,何其,多么之意)。

        后世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明确告诉弟子“常快活是真功夫”,儒家功夫修养,首要“不动心”,进而“常快活”,动不动心,是人人有要面对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是儒家入门工夫,至于“常快活”则是儒家进阶修养所要达到的理想的生存状态,孔子颜子孟子皆“诚而明”,二程朱子阳明皆“明而诚”,所以达道,一也。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思虑纷扰,不能安心的修养问题,怎么办?我想儒家作出的人格表率和工夫践履,能给我们直接解决问题的榜样和方法,人格榜样孔颜孟,程朱王;方法技巧,孟子养浩然之气,程颢定性识仁,程颐主敬集义,皆是登堂入室的开门钥匙,关键是,我们的人生有没有诚心向道,并守死善道的志趣和愿力。

        我愿像孟子学孔子一样,“乃所愿学孔子”。孔子一生的学习和进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无非就是由“不动心”到“常快活”。从立志开始,先学“不动心”,兼修“常快活”,以生命的名义,孜孜矻矻,不倦不怠,直至入境。

       

     

乃所愿学孔子——从“不动心”到“常快活”

相关文章

  • 乃所愿学孔子——从“不动心”到“常快活”

    一生所好多矣,初好诗词,既抄且背,偶或成文;又好书法,常洒激情,终无所成;又好国画,每每心动;又好古文,时...

  • 教育二重境:从“不动心”到“常快活”

    起着立不停地说,不停地闹,该生气,不生气,这叫不动心;讲练习交头接耳,趴倒一片,该生气,不生气,这叫不动心;交作业...

  • 悦读社发言(113)

    还原孔子 解读论语——《去圣乃得真孔子》读后 《去圣乃得真孔子》这本书,还原孔子从普通人到圣人的过程,解读《论语》...

  • 不动心 不烦恼(二)

    不动心 不烦恼(二) 6、心是快乐的根 原句:常快活便是功夫。 大意: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感悟:保持一...

  • 常快活

    趋乐避苦乃人之本能,生活中能够减少烦恼保持快活的状态估计是绝大多数人所喜欢的。 那么,如何让自己经常快活呢? 我们...

  • 孟子的学习方法

    孟子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博学而详说也之,将以反说约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

  • 道德经(四十二)> 知常容

    知常①容②,容乃公③,公乃王④,王乃天⑤,天乃道⑥,道乃久,没身⑦不殆⑧。 【注释】 ①常:规律、规则 ②容:宽容...

  • 木铎解老之二:历史心态养成记

    二、历史心态养成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

  • 2019-01-08

    太上曰:“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失道而胡乱作为,没有不凶险的...

  • 一切的私,到最后都是一场空

    宽容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什么叫“不知常”?不知道万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乃所愿学孔子——从“不动心”到“常快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sj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