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问题:同样历史背景的电视剧,为什么《延禧攻略》看完就不想再看,而《如懿传》却可以细细品味?
这其实是因为《延禧攻略》不过是主角光环开外挂,配角都是智商不在线的莫名其妙就作死的人物,这剧追起来很爽很解气,但是追完之后,并没有什么能够留在脑海之中或者给自己多少启发的内容。
《如懿传》的好,则好在它对人性描写的更加深刻,很多故事情节都参照了真实的历史事件来描画。当然,为了情节的好看,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在如今遍布无脑剧的市场中,也算非常难得了。
所以,用这部剧的情节来分析历史、人性甚至是职场,都能够得到不少借鉴。
2.
首先来说说永珹生母嘉贵妃。
嘉贵妃金氏,真实历史中是汉八旗包衣之女,身份并不高贵,只是可以入宫侍候皇帝的一类。在电视剧中,则成了玉氏贵女。
玉氏是什么鬼?我看到网上不少人都在问。其实只要读过原著,就很容易明白这个词。小说原著中,金氏是李氏朝鲜(朝鲜古代的一个朝代)进献的女子,改编成电视剧之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成了玉氏。
在古代,李氏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仰大清鼻息。而如今,人家已经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而且出身朝鲜的金玉妍本来就是虚构的,自然不好再这么拍了。
如果按照原著的设定,金氏是李朝(李氏朝鲜的简称)的贵族之女,这个设定没问题。李朝的王族姓李,金氏则是大姓贵族,嘉贵妃她不是朝鲜公主,只是贵女。所以嘉贵妃年轻的时候想嫁给朝鲜世子,是有机会的,而世子把她进献给宗主国皇帝,也很正常。
电视剧中的嘉贵妃,一直深爱玉氏世子(后来成为王爷),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玉氏王爷。可是,王爷不过是将她当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哪里有什么真情。嘉贵妃最终被贬为庶人,也只能在绝望和孤独中郁郁而终。
《如懿传》中曾得宠的后妃们,慧贵妃、孝贤皇后、仪嫔、玫嫔、舒妃、嘉贵妃、如懿、炩妃,最后死的都很悲惨,没一个有好结局。斗来斗去,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最后能够善终的,倒是一辈子无宠,本本分分,爱恋皇帝的婉嫔之流。
但是这种设置,却正是《如懿传》的深度所在。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后宫就是个“见不得人的地方”,自古后宫女子也没几个能有好下场的。
3.
皇子之间的争斗,和生母大有关系。生母得宠、外祖家身份高,子以母贵自然是好,但是生母是否能看懂朝政时局读懂皇帝心思,更加重要。
《如懿传》中出身低微又无宠的愉妃,就是能看透一切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样的妃子,如果不是身体原因或者自己心气高,一般都会很得宠;或者恩宠平淡,但是长盛不衰,在关键时刻总能获得自己的核心利益。
嘉贵妃并不是这样一个能够给儿子借力的母亲。她虽然出身高贵,但是这却也是她的缺陷。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太子生母是异族的倒是有,但是生母出身异国的基本没有。玉氏当时算是异国,皇帝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是很难会选择这样的儿子当太子的,无论这孩子多优秀,为的就是防止以后异国借此掌控了整个帝国。
退一步,就算玉氏不是异国吧,太子母族太过强大,外戚专权,皇帝会感到受到威胁,影响自己的权力,百年归老之后怕被外戚专权,祸害江山。所以正常的皇帝都会警醒防范。
刘邦明知道吕后太过强势有种种不足,却也留下吕后,这是为了让她和权臣、宗室三者平衡,以达到刘氏江山能够世世代代绵延下去的目的,这在汉初江山初定人心不稳的情况下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事实也证明,刘邦这位最纯粹的政治家十分有远见卓识。
而乾隆帝当时所面临的环境是江山稳固四海升平,自然不会喜欢太子母族太过强大。
其次,嘉贵妃的目标不明确。
她一门心思放在玉氏王爷身上,让儿子当太子竟然也是为了玉氏的王爷。古代贵族男子面对太多的诱惑,在思想方面也没有对女子钟情的传统,他们更加善于权衡利弊,所为皆是为自己的利益。
嘉贵妃痴情错付,又让皇帝和其他妃嫔们都感觉出她最重视的是玉氏的利益,因此她所有的谋划一切成空自是必然的结局。
第三,嘉贵妃是外族人,远道而来,少读史书,又是闺中女子,见识有限,自然很难把握朝堂上微妙的形势和皇帝深沉的心思。
第四,嘉贵妃初来之时,还知道依附富察皇后,处处小心,善用计谋。富察皇后和慧贵妃都智商不在线,她那些小计谋就很容易见效。
到后来,二者皆过世,她以为自己能力极强,又有三个儿子,终于熬出头来了,于是眼高于顶,在宫中不亲附任何人,甚至惹得满宫里都是敌人。
如果一旦有事,没任何人可以帮她说话,甚至大家都赶着踩上一脚才罢休,这已经是极危险的境地了,她还不自知。
第五,孝贤皇后因为卫嬿婉长的像如懿,又正好触了霉头,心情不悦又不好发作。嘉贵妃为了让孝贤皇后高兴,将卫嬿婉带回自己宫中教训虐待。
本来这种得罪人影响自己名声又违反宫规犯错误的事情,随便做两天敷衍一下就行了。这事后来孝贤皇后也没过问过,可是嘉贵妃还长年累月的做,实在是心理有问题。
若说是因为想要借着卫嬿婉羞辱如懿,那也是极蠢的表现,如懿深得皇帝喜爱,干嘛惹她不痛快,惹她不痛快也是惹皇帝不痛快。就算是个普通资深妃子,也没必要无事去与人结仇。
有人要说,这是因为卫嬿婉长的漂亮,得皇帝青睐,而且自己也动了攀龙附凤的心思,所以嘉贵妃才拼命惩罚她。
可是要知道,越是卫嬿婉这样的人,越是要小心处理。人逼急了,自然什么都做的出来。本来卫嬿婉受到挫折已经收拾心性要嫁给侍卫出宫好好过日子算了,但是这样一来,卫嬿婉没条活路,更舍得放手一搏。
俗话说切勿赶狗入穷巷,山不转水转,山水有相逢。人留条后路总是好的。
卫嬿婉一开始小心翼翼只是想给自己谋一条好的出路,根本没想要得罪嘉贵妃。虽然卫嬿婉后来一朝得势恶事做尽,但是那是后话,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卫嬿婉那样做事过了头的。
所以,处理这样的女子,一来人还是要善良点,算是为自己积福,不要虐待过甚;二来给她条活路,断了她的念想,例如让她好好出宫嫁给自己的心上人去,这样就除掉了潜在的麻烦;实在是不乐意成人之美,将其撵出宫去或者送入辛者库,也好过日日在面前结仇,对外也落了个坏名声。
在当时的情况,卫嬿婉已经不得几宫主位的欢心,大家都在欺负她,嘉贵妃如果不是虐待过甚,也跟卫嬿婉结不了多大私仇。
嘉贵妃将事情做的太过,以后卫嬿婉出了头,自然找机会就要害嘉贵妃。
其他人有点矛盾,最后在共同的利益之下还可能捐弃前嫌,携手对敌。但是嘉贵妃跟炩妃绝对是不死不休的死敌。在宫廷这种要相处一辈子的地方,何苦给自己树立这样的死敌,实在是得不偿失。
嘉贵妃后来拼命送礼想要广结善缘,拉拢权贵。但是她却不知道,除了权贵之外,平级之人,底层之人也一样重要。很多时候,成事的,坏事的,反而都是这些人。
例如明成祖之靖难成功,靠的是宦官们的人心所向。例如武则天从出家为尼的底层爬出来,能够得到李治的眷顾后来又避免被废,靠的也是这些底层之人所传递的消息,所施以的帮助。
4.
有的皇子很容易就成为太子,有的却是千难万难,这其实和皇帝的寿数、健康状况、能力、性格有相当大的关系。
为什么康熙朝会出现九王夺嫡?因为康熙帝寿命太长,掌权时间太长,儿子太多,康熙驾驭权势的能力也很强。
同样情况也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身上。当然,乾隆朝也是一样的状况。
因此,在唐玄宗、康熙帝的儿子们中,一开始的太子最后都没有好下场,甚至那些早早想争皇位的皇子们,最后都是失败告终。例如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康熙的八阿哥胤禩。
真能够很容易当上太子并且地位稳固的,只有在皇帝年寿不长,身体状况不好,儿子数目不多的情况下才易发生。例如宋真宗、雍正帝。
所以,遇到了乾隆帝这样的皇帝,其皇子的帝位争夺必然会很艰难。而且笑到最后的,总不是笑的最早的。
这和开国皇帝的逐鹿也很类似。凡一个王朝灭亡,群雄开始逐鹿,各方厮杀,最终取得胜利的,总不是第一个开始高举义旗的。
例如陈胜吴广项羽都在刘邦之前反秦,最终胜利的是刘邦。朱元璋在相当有势力的时候,同等实力的人都称王了,他还采用谋臣的建议“缓称王”,就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
所以,嘉贵妃的儿子只能说是时运不济,他在这个方面已经很吃亏了。乾隆帝最后为什么要选择第十五子(后来的嘉庆帝)当太子继承皇位,因为嘉庆帝够小,年龄比乾隆帝的孙子还要小不少。这样二者之间的争斗摩擦就会少很多。
就算如此,乾隆帝退位之后,还要事事掣肘朝政,嘉庆根本没有实权,就算嘉庆之皇后过世,丧礼都没有办的足够体面。这也说明乾隆帝的控制权柄的欲望有多么强烈。
在这样的皇帝面前不知低调,绝对会引起皇帝的不满,最终丧失一切前途,永璜和永璋就是最好的例子。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
宋太宗赵光义发现其太子出行百姓十分爱戴,心里觉得很不爽,还好身边重臣为太子解释一番,赵光义才稍微释怀。赵光义在历史上名声不好,所以这个事件就作为他心胸狭隘的证明广为传播。
其他皇帝有能力避免这样的心态被记录下来,或者不会被后人贬损,但是其真心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有“天家无父子”这样的俗语呢?而平民家的父子特别和乐。原因如下。
皇帝作为权力顶峰的人,占有了一个国家所有的资源,不希望有其它人跟自己争抢,包括自己的儿子。
而平民家的父亲,过着苦逼生活,受着外人欺负,外头的资源大大的,但是都不是自己的。这样他就更希望能和自己的儿子结成血缘同盟,一起去外界争抢更多的资源,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说到这里,有人要说,既然这样,是永珹命数不好,那已经命里注定了,还争个什么劲啊!做什么都没用了。
现实残酷,并不表示永珹如果知道韬光养晦,不行差踏错,他就没有机会。就算自己活不过乾隆帝,但是他还有儿子。皇帝直接传位给孙子也是有先例的,例如朱元璋、金世宗。
如果将这种权谋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君臣范畴,例如司马懿这样的老臣,一辈子都知道低调内敛,忠诚的让人无法怀疑,最后在让人不可思议的高龄,还是谋反了,为司马家的江山奠定了基础。
所以谁说拿的牌烂就没机会了呢?
5.
下面来分析一下永珹失败的细节。
一开始永琪说了一下担心姑姑的话,永珹想要自己一枝独秀,就跑去告发兄弟。这未免也太小儿心性了吧!
在这件事上,永琪树立了一个重亲情的人设,得了太后的好感,虽然皇帝当时不高兴,因为影响到皇帝的朝政大计,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损皇帝的利益,但是事情过了之后,在更长久的历史时期中,皇帝会想起永琪的可靠。
位于皇权顶峰的人,是最怕失去权力的,也是最缺少亲情的。因此,他以后会比较看重永琪,尤其是在自己生病、身老或者不能完全控制局势的情况下。
这个人设很快就给永琪带来了好处。
八阿哥坠马的时候,是永琪负责照顾,虽然是有人陷害,但是正常情况下永琪会遭殃。但是这一次,大家都相信永琪是亲善兄弟的,不会做这样的事情,都想办法帮他,最后永琪就没事了。
而不结善缘的嘉贵妃母子一旦遇到事情,就没有任何抵抗风险的能力。
但是,永珹告状永琪,也不一定是放之四海皆不对的情况。
当时永珹怕弟弟夺了自己的风头,觉得将此事告诉皇帝,表明弟弟和皇帝不一条心,必能使皇帝对弟弟失望。就如同大阿哥和三阿哥的失宠一样。确实,这样做是有成功的机会的。
但是他处理的手段相当不妥。
历史上,唐太宗的太子承乾倒台,四子李泰去威胁九弟李治。李治就很害怕的去告诉唐太宗了。事后,李泰被贬,李治成了太子,成为了告状的最大受益人。
告状是可以的,但是告状要收到忠心于皇帝的效果,而且不能凸显被告状人的任何优势,这样才是完美的告状。
所以,永珹告状的落脚点不应该是永琪顾念亲情,而是他不识政局大体,妇人之仁,对父皇不顾念亲情的行为有所非议,这样绝对能让乾隆帝十分不悦,让永琪一举失宠。
而且,告状的方式也有讲究。自己去说自然是最差的,最好的是选一个中立的值得信任的人去说。如果自己去说,最好是从其他事情说起,装作是不留意说出的。
就好像早些时候,愉妃教小永琪去皇帝那里说“国本之争”的故事,最终导致了永璜的被贬。
毕竟在当时夺嫡是持久战。永琪傍上太后,而皇帝对太后是猜忌的,所以这个不完全是永琪的优势,就像舒妃一样。皇位竞争中最后得胜的人,并不一定是靠山多的人,而是拥有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人。
说到嘉贵妃和永珹用行刺皇帝然后救驾有功的方法去夺取圣宠,那除非是在皇帝快要过世的情况下这样表现一下还不错。在皇帝正当盛年做这样的事情,那就是自己作死。这也是嘉贵妃想要爬上去的心太切了使然。
6.
嘉贵妃挺聪明,知道大幅度送礼,广结善缘,让朝中重臣都帮自己说话。小钱不出,大利不入。这事没毛病。
咱们这些年是读九王夺嫡的故事读的太多了,知道康熙的八阿哥就是因为影响力太大,触动了康熙的利益,最后才遭到贬谪的。
但是历史上,并不是所有有强大背景的皇子太子都会被废的。例如刘邦想废太子刘盈,在得知刘盈有所有朝臣的支持,以及得到了商山四皓的辅助之后,就彻底打消了念头。可见事情不能同一而论。
宋江一介小吏,是如何得到了众多豪杰的拥戴,成为历史留名可以和朝廷叫板的人物呢?不就是乐善好施吗!
宋江,江湖人称“及时雨”。嘉贵妃也广送礼物,十分大方,看起来和宋江没什么区别。但是问题就出在,嘉贵妃送礼物的时候,并不是及时雨。她是为了送礼物而送礼物,为了笼络人心而送礼物。这样的礼物,不过是锦上添花,比不上别人雪中送炭。
剧中炩妃都比她聪明,知道将少数的银子花在急需用钱的关键人物田姥姥身上,而嘉贵妃到处送。
钱自然没有人嫌多,但是有些人身份已经足够高贵,也不是斗富的主,不需要那么多钱,只想着明哲保身。
嘉贵妃送钱是要求回报的,那就需要她所送的礼物必须比人家的前程富贵更多。嘉贵妃哪里送的起这样的贵礼啊!于是就出事了。
諴亲王是康熙帝最小的儿子,乾隆帝的叔叔,虽然年龄比乾隆帝小,但是却也是乾隆帝十分信任的长辈。这样的人,想的只是长享富贵,而不是嘉贵妃的那些礼物。
諴亲王福晋也识大体,收到礼物之后,立即跟皇帝汇报去,结果忠心也表了,礼物也得了,也不用惶恐去帮嘉贵妃做那些事了。
要说嘉贵妃也算是相当聪明的人了,只是,在更加看的懂局势的諴亲王福晋面前,还是棋差一着。
要收服諴亲王这样的人,也不是不可能,只是不能只讲当前的利益,而要讲长远的利益,再加点感情、信任度和攻守同盟在内,这样才有可能成功,而非送点贵重礼物就让人帮自己说话,这把人家当什么了?
要知道,人家帮你说话,可是将皇帝信任身家性命一生富贵甚至连子孙后代的富贵都押上去了,再怎么贵重的礼物都不算什么。
同样,这也说明諴亲王其实并不太看好永珹的前景,其福晋平日里也受到过他的教诲,才能做出很好的决断。能够得到皇帝信任的皇叔,肯定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也不用把古人想的都太忠心了,不过是跟随皇帝对自己的长远利益更有好处。
嘉贵妃和永珹自身的能力都差点火候,在当时的时局下,很难走到最后,自然难入諴亲王的法眼了。
7.
自古皇帝,只要能自己控制权柄的,不需要借助外力的,尤其是大一统王朝稳定时期的皇帝,都很忌惮太子或者皇子拥有他们自己的铁杆势力。
汉武帝很疼卫太子刘据,所以一开始帮助刘据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汉武帝儿子数量很少,也是在古代的高龄才得到刘据这么个长子,自然和普通的天家父子不同。
康熙也是相当喜爱自己的太子胤礽的,对于能力很强的八阿哥胤禩也很喜欢。只是最终,刘据和胤礽胤禩都没有好下场。
能够得到贤名是好事,嘉贵妃就希望永珹能够有这样的名声。只是,这名声要让皇帝感到欣慰而感受不到对自己权力的威胁才好。这其中的平衡,非常难做到。
曹操二子争位,曹操最终选择了更有势力的曹丕,而放弃了更有才华的曹植,即是一起反例。
所以对于永珹来说,有了前面几个祖辈的先例,照例不该犯这样的错误。只是,如果不是康熙朝先例在前,将《如懿传》放在更广阔的历史时期中,皇子犯这样的错误就很有可能发生。
而且,想要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实力,这是人的本性。就算聪明,但是能做到把握局势,不随波逐流,低调内敛的,也只有每个时代最顶级的人才可以做到。
聪明到了一定程度,但最终无法看透时局,反而会彻底误了自己,倒不如踏踏实实波澜不惊度过一生的人好。
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其弱点。嘉贵妃逃脱不了自己的弱点,后来永琪也无法逃脱人性的弱点。
永琪第一次遭受斥责潜心读书半年,看起来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做起来十分的困难。皆因为每个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荣辱,不愿意受委屈。永琪所承受的,是违背人性的坚忍。他做到了,所以他后来成为皇帝最喜爱的皇子。
只是,他最终受到身边人的挑唆,认为皇后如懿也是自私的,会偏心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如懿产生隔阂。他没有了愉妃的管束,又被一些不安好心的人魅惑,也就控制不住自己,最终年纪轻轻就过世了。
当然,这是《如懿传》中的永琪,而非历史中真实的永琪。只是,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们,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所以作为提炼生活的小说作品,也很有其借鉴作用。
永琪之成,在于其背后有聪明的如懿和愉妃指点。而如懿之胜,胜在有真情。不仅是对皇帝的真情,也包括她对后宫中人的真情。
虽然后宫之中多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但是在之中加上点感情,则更加稳固。反观孝贤皇后对王钦和莲心的利用,如懿和李玉、愉妃结成的同盟就更牢不可破。而如懿之败,却也败在对皇帝和凌云彻太有感情。
嘉贵妃则是小聪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处处败退,至死方休。
真正能在惨烈夺嫡之中获得最终胜利的,多半是些披着感情的外衣,对自身目标极度清晰又能看清局势并敢于行动的人。
剧中的嘉贵妃、永珹、如懿,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也就逃脱不了失败者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