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同伴压力的话题
文‖张爱敏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8656/276a2dad5ce4b347.jpg)
看到永要导师发布“同伴压力”一话题的瞬间,“同伴效应”一词也跃入脑海。想起2006年开启的“师生共读共写”,想起2016年主持乡村教师工作坊的两年时光,又想起曾经的“蒲墨师痕”日更挑战365,以及而今的“永联研修共同体”的日常研修,日更挑战已坚持了1404天,永联研修共同体的话题写作与每周一文从未间断,这些归根结底都源于“同伴压力”吧!压力,就是动力,在同伴压力所产生的同伴效应,团队研修日臻完善,研修氛围日益浓厚。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不敢偷懒,也没机会“躺平”。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正是由于同伴压力的影响,正是源于志趣相投,彼此赋能,彼此成全。也正是源于有着共同愿景,有着同样的信仰与追求,自己的“小我”依附于群体的“大我”,内心就会有强大的感觉,从而才更有效地对抗来自现实世界的各种压力。于是,云卷云舒,宠辱不惊,捧读诗书,笔耕不辍,安安静静当老师,明明白白做教育。
今天又百度了一下关于“同伴压力”的专业阐述:所谓同伴压力是指因为渴望被同伴接纳认可,避免被排挤,而选择按照同伴规定的规则去思考或行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看到心理压力这个词语,昨天同学们随笔中的只言片语又浮现在眼前:入学第一次自测数学,发现自己有好多知识掌握不牢固,成绩出来了,考了97分,自以为还不错,谁知班里好多同学都是100多,有的考到118,甚至满分。多感觉压力山大,感觉班里真是卧龙藏虎呢。特别是数学老师说不到100的同学要努力了。这就是同伴压力吧!
其实,学生时代的同伴压力在青春期尤为凸显。随着个体生理逐渐成熟,青少年开始转向同伴来寻求之前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更愿意与身边同伴交流心声,听从同伴给予的建议。同伴是他们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入职后成年人的同伴压力大多源于“攀比”与“不淡定”,或者说“不自信”,总是拿自己得不到的与他人最优秀的去比较,比来比去比得没了底气,没了锐气,更没了向上的勇气。其实,换一种心态,把“同伴压力”看做是一种动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干则已,要干就干成最好的”,做得住硬板凳,忍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做好自己足矣。
看到伙伴们谈到在单位,与同事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突然反思自己“是否给同伴带来过压力”?自从毕业上班,特别是近十几年,从未与别人攀比,也不怨天尤人,更不患得患失。看到他人成功,羡慕过,恭喜过,但好像从未嫉妒过。好像也没有想过要超过谁,比谁强,只是一如既往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成功了,吸取经验,再接再厉;失败了,总结教训,下不为例。但忽然觉得自己也许不经意间已经给别人带来了压力,告诫自己做人要低调,再低调一点哟!
过了国庆节,开始了连轴转,上课,听课,评课;日积月累,每天三五个词,需要批;道德长跑,日更挑战文,需要改;两个月了,虽然坚信越努力越幸运,但依然不清楚第一次测评会是什么模样,于是,来了自测吧!自测不难,难在测后,需要批阅,需要讲评,更需要反思。这些也许都源于同伴带来的压力,谁都不愿躺平,谁都怕自己落下,谁都在竭尽全力。虽然,生源素质不佳,但正确对待同伴压力,为自己所用,变压力为动力。这样,成就自己,也成就同伴。
就像永要导师所言:在同伴压力面前,自信非常重要。淡定地面对各方压力,需要有一颗大心脏。该付出什么,大概会得到什么,心里清清楚楚。对于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一笑了之;对于蝇头小利,一概拒之;对于个人名利,坦然处之;对于困厄之人,竭力帮之。内心正真富足的人,会越活越从容。可以微笑面对身旁人的质疑、苛责、诽谤、流言蜚语、冷嘲热讽等等所带来的压力;可以坚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同伴压力而改变;坚信生活尽管坎坷,但努力总可以找到更平坦的地方。
未来路上,让我们正视同伴压力,利用同伴压力的正效应,一起向着明亮那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