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上游记的课文:《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这样大容量的游记学习,学生应该比较系统地掌握游记的阅读和写作吧。然而无论是网上的课件也好,优秀教案也好,都没有对游记的逐层递进的知识或语言运用体系。无奈,我只好勉为其难,将自己这段时间教学所思作一下梳理。
一、游记记什么?
三大块:记游踪、状景物、写人的活动及感想
二、读游记散文读什么?
一是理游踪。拿到任何一篇游记散文,第一步肯定是理游踪。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可用快读的方式,理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关键词找到后,将这些关键词用结构图或示意图的方式来呈现出来。


一般的游记均为移步换景,那么随着作者的移动,视线也随之变化,有仰视、俯瞰、遥望、细看等等,当然看的方式不同,所呈现的景致也不同的。远观者精笔勾勒,近看则精雕细画。
二是读景。可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到集中写景的部分。一般一篇游记,不可能从头至尾都是写景,作者总是浓墨重彩的着力于一两处非常有特色的景。读景从易到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读词。景物写的好,很多时候是比较多的用四字短语。汉语言的传统,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能言简意赅,凝练而生动。一方面我们需要找出这些四字短语,能初步感受这些短语蕴含的景物特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积累这些词语。我们学生在写景时,肚子里没货,景也就写得干巴巴了。可以作此梳理,通过这几课,我们梳理写山石的、写水的、写冰的四字短语,而且利用附近的景,让学生学着去用。曾经有一位学生,用四字短语写了本地的景色,文言意味很浓,很有特点。
再是读句,主要是赏句,可以采用批注式阅读,批注感受、质疑或评价。教批注时,我特意提了几个著名的批注,如金圣叹评六才子书。再让学生学着把原来赏析句子的方法,挪移到批注上来。读出语言特点来,从而感受每一个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由此梳理了几位作家写景的不同风格,沈从文自然清纯、汪曾祺典雅通俗、吴伯萧的广博典雅等等,虽然这些只是贴标签,但是如果是学生总结归纳出来的,那也是一种读文的方法。
最后是读段,写景段可以从角度去分析,往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有视觉的镜头推移、形色光的融合,有听觉的比拟和反衬,还有嗅觉、味觉,触觉等,甚至通感。还可以从形态去分析,如水的不同形态,成雾,成瀑,成泉,成溪,成浪,成洪等。更可以从与周边景物的配合去分析。
三是关注人的活动与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写这景。
人的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衬托景,行程之难,让我们想到王安石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以及毛泽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去之难才有景之奇,为一般人所未见。二是为了增趣。奇景配奇人,绝配。这时的人,如卞之琳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人也是景的一部分。
而为什么写景,则更多的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或借景感慨,或借景抒情,或借景言理。能挖出此感、此情、此理,也就得了文章之主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