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语堂,这本书叙述了作者“在信仰上的探险、疑难和迷惘,与其他哲学和宗教的磋研,以及对往圣先哲最珍贵的所言、所悔的省求”。林语堂十九世纪末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牧师家庭,是“在基督教的保护壳中长大的”,在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短暂接触神学的经历却让作者动摇了对教条的信仰。毕业之后到清华大学任教,作者带着羞愧(羞愧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无知),一头扎进并“浸淫于中国文学与哲学的研究”。读到最后我们发现,作者其实从未停止过信上帝,只不过“被教会神学所拦阻”,而所谓最后的回归,只不过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而不用教条主义来阻拦我”的教会而已,“发生得及其自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1624/d36e6d253ae48458.jpg)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近日读到一篇文章,文中叙述了林语堂对于自己晚年回归基督教的一些解释,文章内容引起了我很大的共鸣。然而,我不确定这篇文章究竟是不是真的出自林语堂,还是好事之人的杜撰(这样的例子很多),于是我考证了一番,找到了这本书(这下不会有假了吧!),翻看了一下目录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作者独特的学贯中西的经历使得这本书与一般的单纯讲述中国哲学,或西方哲学,或者基督教的书大不一样。在作者看来,中国的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以及外来的佛教,与西方哲学以及基督教之间并不矛盾,并且还有很多相互贯通之处。作者分别在不同的章节,通过引用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的著作原文,以及佛教的教义,与西方哲学和基督教进行比较,以支持自己的上述观点。作者的学识渊博,因此他能够旁征博引,把东西方哲学、佛教、基督教中本质的东西(点)之间建立联系(线和网),并排放在一起介绍给读者。这本书对我特别有吸引力,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惊叹,并且忍不住一次次把读到的精彩之处念给家人听。
作者称自己寻找信仰的过程是一个探险的过程,并且认为“这种对崇高真理的探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循他自己的途径,而且人各有道”,并指出,这本书“不是为那些没有时间谈论宗教,且永远不可能加入追寻行列的人而写……也不是为那些完全满意于他所了解的、自觉已有可靠的寄托,永远不会有任何疑虑且自足基督徒而写。” 如果你恰好不属于上面的两种人,如果你在日常琐事之外也有着灵性层面的追问和疑惑:如果你也困惑信仰上帝是不是就意味着要抛弃中国的传统哲学?如果你也疑惑理性(或科学)与宗教之间是否对立?如果你也不确定上帝创造万物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究竟孰是孰非?同为基督教的众多教派之争的意义何在?那么这本书应该不会让你失望。
P.S -- 这本书是作者用英文所写,我们读到的中文版本是别人翻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