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唐胞苷
图片来自网络1.
炸弹,我们大部分人都没亲眼见过,但在电视里经常看到,如果一个人怀里抱着一颗炸弹,一旦爆炸必死无疑。
而我,现在怀里也抱着一颗“炸弹”,而且从2013年的十·一开始一直抱到现在。
这颗炸弹什么时候爆炸,我不知道,因为不是我来控制的;爆炸时候我是否还能生还,也不能确定,因为它的威力我还不能真正领教。
这颗“炸弹”就是我的病——白血病。
这个病的治疗虽然较之前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对于这个极易反复的癌症,医生们也没有太好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更多的是在维持治疗。这也是这个病一旦复发很难控制的原因,坏细胞的耐药性和顽固性非常容易产生。
幸运的是,我复发后的治疗,很顺利。
2.
但这个病一旦得上,很难摘掉这个“白血病这顶帽子”,因此,每个病人都像抱着一颗“炸弹”一样,时常会心里恐慌,我也一样。
这几天,上海的天气忽冷忽热的,我有点儿感冒,其实也是长时间的化疗后,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的,而且,感冒也是正常的,大多数人每年都会感冒的,有的一年几次。
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去医院化验个血常规吧,看看三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情况,如果正常范围内,心里才踏实。
但理智又告诉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有点感冒就会复发吗?自己有那么脆弱吗?身体也没有其他不适,不用去了吧?……
这是很多病人的常态,身体一旦出现不舒服,第一时间都是联想到这个病——这个“炸弹”,因为担心它会爆炸,毁灭自己。
我们病人最担心的也是感冒,因为白血病的初发症状和感冒症状有很多相似点,比如发烧、咳嗽等。但感冒这个常见病,有时也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感冒了,因此,我们病人一感冒就开始担心了。
有时,我的腿或者胳膊发酸,心里就会想,是不是坏细胞又出来“作祟”了,因为听复发病人说过,她们腿是酸的;有时做梦会梦到自己在医院里,还在治疗,看着好多新病人都不认识;有时还会想到去世的病友,总会想到她们在时的一些场景和画面。
我们这些人就像神经质病人,多疑、敏感、有点儿“风吹草动”就有灾难感,这也是我说“好心态,需锤炼”的原因,因为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病人自己的心理病。
这个心病,得治。
3.
这种敏感多疑的想法,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情绪,比如,焦虑、烦躁、忧郁等,还会影响睡眠,因此,要想办法控制这颗“炸弹”对我们的影响。
这颗“炸弹”我抱了4年,只要活着就还得抱着,我无法真正把它拆除,或者扔掉,因为现在还没有拆除它的好办法,而且我也无法将其从体内拿出扔掉,在一定意义上,我和它是一体的。
我能做的是,在精神上,或者说是情绪上把它“搁置”起来,带着它安心过日子。
而这样的“搁置”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个较长的过程。就像我在最初的那轮治疗中,一心想着要把这颗“炸弹”扔掉,或者觉得自己身上已经没有“炸弹”了,但最后的事实告诉我,“炸弹”一直都在呢,我大意了,轻视了它的威力,直到再次来面对它。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这个“智”是智慧,不是谁都能一下子拥有的。我用了4年多的时间也没有完全地掌握应对它的智慧,只是学会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4.
如果我们一直敏感于病情的复发与否,那么我们只能去想,而无法做其他的任何事,但是生活还在继续,一直困在多易疑、敏感和担忧的生活中无法自拔,这样的生活犹如监狱。
如果我们一直想着这颗“炸弹”迟早要爆炸而不想着如何更好的生活,那么我们还没等它爆炸,自己已经是那个死亡的人了。
正是由于这颗“炸弹”给我们带来了不确定性,那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思考:
当下活着就好,并过好生活的每一天。这话说起来容易,“活在当下”“快乐每一天”,但真正去做的时候,很多人的内心还是无法释怀。就像我们在病房中,大家聊起来开开心心,但你会发现,总有几个人看似在笑,心里在愁。
认真思考死亡这件事。一旦你真正从内心接受了死亡,那自己对这颗“炸弹”是否爆炸,以及何时爆炸都不会那么在乎。但不怕死亡,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来临,而是要把前面的“活在当下”积极地结合起来才行,以免真正临近死亡后悔自己没能在最后的时光好好活着。就像那些“消极应战”的病友,一直想着“早死早托生”,死了就不遭罪了,反倒在临死的时候,后悔没能好好陪陪家人。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做好手边能做好的事。比如,旅旅游、唱唱歌、学点儿东西、看看书、陪陪家人等等,有很多我们可以做的,而这些事就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或者我们还可以这么想,给自己列个愿望清单,这是很多大难不死之人要做的事,清单上的事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和力量。
以上这些想法我在慢慢践行:每天开开心心的,不让消极情绪长时间困扰自己;不过多担心死亡之事,过好现在是关键;用读书写作充实自己,从书中品味人生和感受美好。
5.
我抱着这颗“炸弹”走了4年,虽然心里时常还会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时候我能理性应对。
这是一个过程,从绝望到希望,需要等待,再从希望到绝望,更多的是需要承受。
“炸弹”存在这件事已经是事实,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如果它不在就好了”,而是应该想想它在,我们该怎么办。
亦或,我们的如何应对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它是否能爆炸,如果它一直不爆炸,那么我们一直抱着它,又有何妨呢?
说不定哪天就研制出“拆弹”之法,亦或随着时间的拉长,这个“炸弹”成了“臭弹”呢?
一切皆有可能。
因此,我们不要被这颗“炸弹”的潜在危害吓到,我们学会如何应对它才是关键。
转换我们的注意力,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内心的想法,很多事就会有不同的呈现。
对于,这颗“炸弹”,我们与其天天“担惊受怕”,不如时时“智慧应对”。
这是《一个“白血”公主的真实故事》系列之十七:我抱着一颗“炸弹”走了4年。
相关链接:
本节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