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阅读分享
韩非子读书笔记(六)

韩非子读书笔记(六)

作者: 黎明步 | 来源:发表于2020-06-11 22:22 被阅读0次

一、外储说左上

1、经一

韩非说,明主不应该听别人意见的时候只在欣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人的时候,不应该赞赏行为远离实际的作风。他还举了几个例子,都成了经典,如秦伯嫁女、买椟还珠。都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在的例子。

墨子造木鸢,在韩非看来,还不如别人用一根木棍做车轴有用。因为他精心制作三年,飞一天就坏了,而车子却可以装很多东西,用很长时间。这跟老子说的大巧若拙十分契合。

2、经二

这里韩非开始“骂人”了,真正有了“争鸣”的意思。他说惠子、墨子的言论都只是画策,没有用处;庄子之类的学说,都是不切实际的鬼话(皆鬼魅也),太大了,不切实际;务光、介子推、田仲这类的隐士都是瓜皮(原意是实心葫芦)。

说宋人用“白马非马”辩论让稷下的无数能人辩士都无话可说,但骑白马过高速公路(关)的时候,还是要交税。

说只要箭头锋利,闭着眼睛乱射也能射中小东西,但这不能说明你技术高超,因为让你睁开眼睛,一定射不到同一地方。这就叫“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个考核的标准才能看出来水平。所以不能只听别人用嘴吹牛,要用实际的标准考核,用事实说话。

说有人为周王在笔筒上画画,画了三年,确实很精美,但也只是个笔筒嘛。

齐王问画师画什么最难,答:画犬马难,画鬼魅容易,因为没人见过鬼魅,你怎样画都行。

韩非还要骂隐士,说有人给田仲一个大葫芦,实心的,田仲说:“你这个葫芦做瓢做碗都不行,给我有啥用?”韩非评论说,你田仲躲在山里,不就是这个葫芦吗?

韩非还要说,那些张嘴尧舜,闭嘴仁义治国的人,简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用土做饭,用泥巴做粥,可该吃饭的时候不还是要回家吗?

这些都没用,那什么有用,韩非的意思很明显,唯我法家最有用,最实际,最不夸夸其谈,最务实。

的确,法家真的是诸子百家里最务实的。

3、经三

这一篇论点层层递进,很有创新精神。

第一个论点:每个人都是经济人,仁义道德都只是君主称王称霸的幌子,不能作为治国的根本。

这里第一句话就把我震住了,叫“挟夫相为则责望,自为则事行。故父子或怨谯,取庸作者进美羹”,就是说怀着相互依赖的心理就会相互埋怨,自己依赖自己事情就能办成。所以父子之间也会埋怨责备,而给自己的员工优厚的待遇。一个婴儿,不给他吃奶,他就哭闹;等他长大了,供养父母不周到,父母就会骂他不孝顺。由此看来,孝顺也只是利益的借口。换句话说,一个人孝顺,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已。

晋文公伐宋,越伐吴,都要找借口,说对方残害百姓,不仁义。齐桓公想打蔡国报私仇,更是要拐弯抹角找借口。吴起给士兵舔伤口,只是为了让他为自己卖命。

第二个观点:先王圣贤留下的文字,不一定是实际的,不值得效仿。现在的人还在瞎说遵循什么先王之道,恐怕不适合现在吧。

比如赵主父派人在悬崖峭壁上架梯子,让人在上面刻字“赵主父经常来这里玩”。秦昭王在山上刻字“昭王曾经和天神在这里下棋”。这些显然是假的,但那些士兵付出的血汗却是真的。

模仿古人会怎么样?

韩非说,就像郑人让妻子给他做一条和以前一样的裤子,妻子就把新裤子打磨成破的一样。又像年龄小的敬年龄大的人喝酒,他喝你也喝,关键是你自己能喝吗?

第三个观点:先王的言论,有的针对的事情小但意义大,有的针对的事情大但意义小,不能死搬硬套。

韩非说,很多人读书读成了书呆子,有的人强行理解,有可能是古人不小心写错的,他们却一定认为有什么特殊含义。

还有,郑人买履的故事。

4、经四

写一篇讲的是君主不应该礼敬那些沽名钓誉的隐士,举个例子,按韩非子的观点,刘备就不该三顾茅庐。因为那些隐居的人,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不好好种地,国家有难时不参军打仗,敬重他们,就会有更多的人学习他这样沽名钓誉,不敬重他们,他们又会散布舆论来干涉国政。所以君主不该看重那些隐士。

韩非举的例子,说实话,很荒诞,而且我觉得有很大的主观情绪在里面,说服力并不强。最多也只起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不能起到论证作用。

比如他举一个例子,一个学者叫屈公,听说敌人来了,吓死过去,恐怖的事过去了,他又活了过来。就算这个夸张的事是真的,那也不能以偏概全啊,不能以一个人而否定一群人。

另一个,说赵王要打中山国,问臣子能不能打下来。有一个人说当然可以,你不去打,就被齐国燕国抢先了。赵王问原因,他说,中山国君喜欢隐士、寒门学者,经常礼遇他们。赵王问:“照你这么说,他是个贤君,怎么能打下来呢?”回答:“他喜欢隐士,尊敬学者,百姓都不去种地了,去学习去了,士兵也没心思打仗,这样他的国家就又穷又弱,难道打不下来吗?”结果一打就把中山灭了。然而这两件事有必然联系吗?

显然,韩非子脑子里只有耕战两个字。他跟老子一样,反对科技进步,反对文化艺术,因为特那些在他们眼里是奇谋巧计,这是老子和韩非的局限性。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对她有没有进行一系列的考核。不同学历和工资之间应该的差距应该多少合适…

5、经五

写一篇讲的是君主不必事必躬亲,应该执法柄而御群臣。这里面,我认为首先要有几个前提:第一,领导有绝对的权利,至少军权财权人事任免权要有;第二,这个机构是唯一垄断的;第三,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都是理性的。

而现实中的领导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比如不能制定法律,没用充分的赏罚权利。所以才有“领导是门艺术”这句话,需要用一种叫人格魅力的东西,需要以身作则。

6、经六

二、外储说左下

1、经一

以罪受诛,人不怨上;以功受赏,臣不德君。

2、经二

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我不可判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的确,这就是弱者和强者的区别。信任别人,其实就是出卖了自己的一部分安全感,就如那些借钱要不回来的人。

3、经三

韩非也讲“君君臣臣”,所以这里他一连讲了几个孔子的例子,但和孔子不同的是,孔子是以道德仁义实现,而韩非以法制实现。韩非讲君主就要有君主的权势,臣子要有臣子的卑下,要分清主次。

主次就是本末,学生在吃饭上节约,省下来钱去打游戏或买玩具;吃着泡面去打赏女主播;只注重自己身心的享受而忘记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用文中的一句话叫“夫美下而好上,妨义之本也”。

4、经四

利所禁,禁所利,虽神不行;誉所罪,毁所赏,虽尧不治。

5、经五

这篇韩非说,臣子不能太节俭,明明是个大官,应该荣华富贵,却把自己搞的苦哈哈的,成就了自己的个人美德,却损害了君主的赏罚措施。

的确,这样不合适。管仲就想的很通,当了丞相之后,要钱要权,要势,还要做君主的干爹。我想这也不仅是管仲个人贪财,而是形势使然。所以,管仲可以做大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与其说是齐桓公,不如说是管仲。

6、经六

公室卑则忌直言,私行胜则少公功。

读了这本《韩非子》,才真正理解后世的那些“酷吏”,原来都是韩非的徒子徒孙。

三、外储说右上(摘抄)

1、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其除之。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来,法家(管理者)更喜欢儒家眼里的“小人”,或者普通人。

2、过其所爱曰侵。

就是一个人不能笔你不该爱的人,而不能“不独其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换句话说“这是你该爱的吗?”

3、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

上面是原文,我觉得可以加一句“父母授之而不受,则不孝”。

4、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然而有千金之马而无千金之鹿者,马为人用而鹿不为人用也。

5、夫驯乌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

人类好残忍,太监就是这么来的。

6、为人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

嘴要有个把门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韩非子读书笔记(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ai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