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九百年古村的恩暖记忆

作者: 紫岚山 | 来源:发表于2021-12-09 15:19 被阅读0次

    从景宁县城往南走,张山坳隧道南端出口左侧,与景泰线相距不到三里,正是景宁著名的敕木山南坡上,有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村落——汤北村。

    在浙南的万山丛中,这样的小山村比比皆是。然而,如果匆匆的脚步忽略了汤北村,那就如同朝拜华夏五千年文明史,错漏了三百年大宋历史。

    汤北村确实与众不同,不同在一种纯朴的自信,不同在一种清澈的坦荡……

    在大宋时,汤北村的汤氏妙玄即汤夫人与其侄汤思退二人,都在大宋典籍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巍峨的敕木山,抖擞起洞宫山脉的雄威,拔地竖起一道巍然屏障。汤坑村依偎着敕木山朝阳南坡,凌厉的北风被阻于山北,汤家人在这里生息繁衍上千年,从头至尾都是一部充满温情的汤氏家族典故。

    村后高崇如云的敕木山上,竹苞松茂,四季景色如画;村前的缓坡上,水源丰富,田地肥沃。得天宠幸的山民,勤俭耕读,纯朴之风代代相传。

    据《景宁县志》载:汤女仙,徽宗时人,居剌木山下,旱时引下田水倒留以灌上田,结庐山巅修炼,遂飞升去。南渡时,厥显灵异,运木于朝,以资国用,高宗大嘉,降敕褒封。

    汤女仙,即汤夫人,关于她的事迹,村里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故事详尽而真切——

    在900多年前,如今的汤北行政村下属的汤坑自然村,汤玄妙在这里诞生了。她品貌端正,聪明伶俐,勤劳贤淑,深得父母兄弟和左邻右舍喜爱。

    在她13岁那年的某一天,早饭后,父亲和哥哥一道去敕木山上的草鱼塘犁田。将近中午时分,聪慧的小玄妙开始生火做饭,要给在山上犁田的父亲和哥哥送饭。

    在送饭路上,小玄妙听路边草丛中,有人“哎呀……哎呀……”叫得非常凄凉。

    生性善良的小玄妙,赶紧提着饭篮子走近前去,想施以援手。衣衫褴褛,全身长满脓包的乞丐,看见来人,恳求说:

    “我身上有病,不能走,几天没有吃饭,请给一碗饭吃吧!”

    在小玄妙的心里,路遇危难,伸手相帮是天经地义的事。听他这样一说,就连忙放下饭篮子,扶起他,端起饭菜喂他吃完后,小玄妙又连忙收起碗筷,匆忙回家再做好饭菜给父亲和哥哥送去。

    然而,乞丐还依旧躺在原地未曾挪步,看见小玄妙又说:

    “好姑娘啊,我还没有吃饱,能不能再把饭给我吃啊?”小玄妙看着这个可怜的老人,没有一点迟疑,更没有多想,就把饭送到他跟前,看着他狼吞虎咽吃完饭,收起碗筷,再赶回家做饭送给地里干活的父亲和哥哥。

    当小玄妙第三次看到乞丐的时候,他还是这样说:

    “好姑娘,我还没有吃饱,再把饭给我吃吧?”

    小玄妙抬头看看已过了中天的太阳,犹豫了一下,就笑着把饭篮子递了过去。老乞丐看着小玄妙说:

    “不用了,快给你爸爸和哥哥送去吧!”小玄妙提起饭篮子的时候,老乞丐又对小玄妙说:

    “好心的姑娘,你的善良淑德,一定会得到佛祖保佑!”话音刚落,眼前的老乞丐就不见了。小玄妙虽然纳闷,但来不及多想,就赶忙飞跑着给父亲和哥哥把饭送去。

    饿了半天的父亲和哥哥,看到小玄妙这才把饭送到,正想抱怨几句。小玄妙一边向父亲、哥哥道歉,一边向他们说明原委。知情后,父亲不但没有责备女儿,反而夸奖女儿:

    “好,好,女儿做得好,做得对,积德,积德了!”父亲一边夸着小玄妙,一边抬头看着天上毒毒的日头,伸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叹息了一声。

    小玄妙看看干涸了的自家水田,又看看水源充足的下一坵田,问父亲这事怎么回事。

    “这么长久天晴没雨,水源不好的田自然就干了啊!”说着又叹了一声。

    小玄妙看看父亲,又抬头看看天空,凝神沉思片刻,突然若有所悟,对父亲笑笑说:

    “看我的!”

    说着顺手拔起田边的一支茅草,又顺手一撸,茅草顺着手势变长变宽了。小玄妙将手中硕大的茅草叶片,一头插在下坵田里,一头搭在自家田边,双手做了一个引水上流的动作。顷刻间,水就哗啦啦往上流进自家田里。

    父亲看着女儿的神奇动作,看着哗哗倒流的那股水柱,他如入梦境,讷讷自语道:

    “女儿成仙了,成仙了……”说话间,小玄妙顿觉身轻如燕,款款然双脚离地飞起,哥哥见状,连忙跑去想要拉住妹妹,却一同腾云驾雾,飞上天空。哥哥汤昭突然对玄妙说:

    “我闻到了凡间的鸡肉香味了!”

    玄妙说:那你就下去吧,安心做个地头神,保一方平安!

    玄妙挥手间,哥哥汤昭回到了凡间,成为一方地头神,保一方平安,受一方供奉。

    汤玄妙升天成仙后,汤坑一带从没有旱灾水灾和肆孽的疾病,人们为了感戴她的恩德,都尊称她为“汤夫人”,并在敕木山上塑身建庙供奉她的慧灵。

    汤夫人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汤北村人勤劳好善,守真修德。汤夫人的故里孝子贤孙辈出,佳话不断,更使汤夫人的故事远播遐迩。在浙南闽北,汤夫人是家喻户晓的真神女仙。

    在汤夫人飞升登仙的第二年,汤家再度大喜临门——汤夫人侄子汤思退于“宋绍兴十五年(1145)考取进士,同榜复中‘博学宏词’第一名,朝廷委其为建州政和县令,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

    汤思退可谓步步登高,远近的乡邻对汤夫人的恩德更是信奉有加。敕木山上的汤夫人殿香火兴旺,汤北村名播遐迩,村里汤氏子孙严守祖德,民风纯朴,颇得乡邻称颂。

    绍兴25年(1155),汤思退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秦桧病危时,召见参知政事董得元和汤思退,嘱咐后事,各赠黄金千两。思退“虑其经我期其死”,不敢接受。高宗闻知,以为思退不是秦桧朋党,升任同知枢密院事。

    绍兴27年(1157)升任尚书右仆射,两年后改任宰相左仆射。绍兴三十年冬,侍御史陈俊卿谴责他“挟巧作之心,济倾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于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隆兴元年(1163)北伐失败,孝宗再任思退为相。金元帅纥石烈志宁遗书宋廷,索取海、泗、唐、邓四郡,思退主张割弃四郡议和。隆兴二年,右仆射张凌上奏反对议和,请求迁都建康,以图进兵,孝宗准奏,传谕制止议和,思退深为不安,上疏力辩,排斥主战派张浚,致使张浚被罢官,死于谪途。孝宗则命思退修书,答应将四郡割给金。不久金又挑起战事,孝宗甚为后悔,下令抵抗,并命思退督江、淮军,思退推辞。金兵自清河口渡过淮河,宋军节节败退。朝野强烈谴责思退议和撤备之罪,思退被罢官,在贬往永州途中,忧悸而死。

    汤思退死后,其子兵部尚书汤硕,奏请将其父归葬祖籍。宋孝宗准奏,敕葬汤思退于浙江景宁县鹤溪镇西直弄汤山。但据《浙江通志》记载:汤思退之墓,位于丽水市水东风化村。因汤思退为宋孝宗背了黑锅,所以朝廷以国礼葬之,其墓前立有六匹各异不同的石马和石仲翁、石兽等像。1985年,汤思退墓被挖掘,其墓前石马、石仲翁、石兽等像被移入丽水市万象山公园之中。汤思退后裔在景宁县鹤溪镇汤氏宗祠内祭祀先祖,汤氏宗祠悬额为“歧国公宗祠”,殿内供有歧国公灵位。

    清代史家根据汤思退所处的现实背景,公正地指出:“汤思退乃属救时之相,因朝中显要多为张浚门人,故而贬其名。”汤思退著有《徽宗实录》150卷、《竹轩小集》等著作,被收录于《括苍金石录》。

    看起来,关于“两汤”的故事到此已经是尾声了,但是,汤北村里的“两汤故事”远没有结束。正如清代史家对汤思退的中肯评价,也正如汤思退留下的《西江月·被谪感怀》所述:“四十九年如梦,八千里路为家。思量骨肉在天涯,暗觉盈盈泪洒。玉殿两朝拜相,金旨七度宣麻。番思世事总如华,枉做一场话靶。”词中把七度宣旨升迁,两度玉殿拜相的辉煌却落得“枉做话靶”的凄惨结局的叹惋,写得苍凉无限。

    尽管后朝得以昭雪,封号并赐予国葬,后世史家也作了“洗刷沉冤”努力,但汤思退像被当朝的“史官”钉上了“史书”的耻辱柱,近千年来,人们一直视其为“屈膝求和”的“反面角色”。这个严重失实的“定论”,像一把邪恶的火焰,九百年来,一直烧灼着汤北人的心。汤氏一代代儿孙,为汤夫人造庙建殿,为汤思退昭雪正名的努力,从不曾间断。

    如今,汤夫人庙宇,在全村人的努力下,终于建成,并得到浙南闽北汤夫人信徒的关注和支持,规模和格局也在不断提升。汤北村以“汤夫人”和“汤思退”的“两汤”文化为轴心,以汤北村为“据点”,联合全国“汤氏宗亲”,举办一年一度的“汤氏文化节”,纪念不朽的“汤夫人”和“委屈”的汤思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九百年古村的恩暖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pf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