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教材建议2课时的课文,连同步练习都没做的前提下,竟然需要5节课。回顾一下这五节课做了些啥:第一节:聊封面,培养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学生读目录,猜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交流最喜欢的课文及谈喜欢的内容;第三节课,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听写了生字。第四节课,范读、师生配合读课文,理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五节课,品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反思,这篇课文之所以耗时如此之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因为是刚接手的班级,师生间的配合不都流畅。学生的课堂行为需要规范,无形中又消耗了一部分时间。主观原因,对学情分析不够精准,没有弄清哪些是学生会的,哪些是模糊的。课堂预设全凭老师的感觉进行。课堂指令不够具体,是影响课堂进度的重要原因。
对于新接班级,老师应该仔细、深入地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方法。努力在自己的预设和学生原来的能力之间联系紧密些,班助学生实现新旧学习方法的转化。这样以来,学生就容易跟上老师的节奏,顺利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初步适应以后,再逐渐提高要求。教学过程的预设要以学生的现有的认知能力为起点。
老师的课堂语言要简洁易懂,上完课后要听听学生的感受。老师课外的功夫花够,课堂才会有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