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寻找那只“牛虻”吧
文/沈周霄
毕业册上,朋友留下一句话:“有人觉得自己伟大,其实离伟大很远;而你感到自己渺小,于是从细小做起,一点一滴,终于成了大海。”
伟大的人,常怀谦卑;平庸的人,多有傲气。常想,为何如此?直到看见这样一幅漫画:一条鱼,在小溪中,它常常感到自己很大;到了大海里,它才知道自己很小。
眼界,决定格局。溪鱼,游弋溪中。小溪,是它见到的最大的“河流”;小鱼、小虾,是它最常见到的同伴。目力所及,皆不如己,于是难免生出自大的情绪。格局不够的人,总会觉得别人不过如此;而打开格局的人,才能拥抱世界。富翁和渔夫一同在沙滩上晒着太阳。渔夫看不起富翁,觉得成功者也不过如此,还不是和我一样晒着太阳。其实,他不知道生活的质量从来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区间。富翁和渔夫一样晒着太阳,但他还可以去阿尔卑斯山滑雪,也可以去夏威夷度假,乃至在外太空留下自己的签名:一个是“只能晒太阳”,一个是“可以晒太阳”。眼界,决定了见识,见识决定了格局。
我们都需要,到“大海”去打开眼界。著名设计家山本耀司说:“我这个东西,其实你是看不见的,你要终身跟那些很强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和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没有见过“大海”的溪鱼,是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要么过于自卑,要么过于自大。《大宗师》说:“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其实我们都是“溪鱼”,无论大小,我们都要去“海”里见见更宽广的天地。
胡歌车祸后,开始大量阅读:“那些不演戏的日子,我会把自己丢进书堆里,作为一个读者,就像做一个演员,都在经历着别人的故事,却能影响着自己的人生。”
那些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到的人、做过的事,都是汇成人生“大海”的点滴溪流。遇见不同的人,读有质量的书,做一些艰辛的事,探索、碰撞、交锋,然后在“大海”里认识小我、在天地间成就大我。
这是漫画里的道理,也是人生里的道理,也是家与家、国与国的道理。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把自己喻作“牛虻”:雅典这匹骏马正变得自大而迟钝,所以需要“牛虻”不断地叮咬它、骚扰它,好让它重新振奋。
那么,去寻找那只“牛虻”吧,叮咬“安于现状”、“自大自满”的自己;然后,奔赴大海,照见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