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杂记

作者: 传说中的超超 | 来源:发表于2017-03-01 22:34 被阅读59次

    大凉山地区的贫穷令我感到惊讶,对照上海和这里,有过比较以后,退一步说对照西昌市和尔拖村也是不可比的,宛如天壤。人家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还真是这么回事,晚上闲来无事没事坐在学生教室看书,边看书边喝酸牛奶,这唯一一杯大凉山老酸奶还是我从西昌市带来的,留了好几天都没舍得喝。正巧有支教老师走进来看到我在喝酸牛奶,他两眼放光,十二分惊异的叫起来,居然还有酸牛奶喝!我也要下山买。

    看到他这个反应我都没意外,觉得挺正常,记得我第一天上山的时候,看到另外一位支教老师在喝康师傅冰红茶,三块钱一瓶,平常都不屑于喝的饮料,居然盯着看了好久,心想这瓶冰红茶怎么不是在我手里呢!

    平常看过断舍离之类,以为自己学会了不少,真的上山后发现物资匮乏到了极致,体验几天后发觉是可以习惯,但仍然对丰富的物质充满了向往之情。

    学校的条件相比其他很多学校还算优越,有免费午餐项目,每人每顿标准四块钱,支教老师沾学生的光,可以师生同餐。在尔拖村生活过几天后,蔬菜的品种倒背如流,这不是因为我记性好,而且恰相反年纪渐增,记忆力每况愈下,但几种蔬菜土豆 卷心菜 花菜 茄子 莴笋 洋葱可以倒背如流,八个支教老师每顿两个或者三个菜都是从这几样里选取,对于食材我并不挑剔,对于口味也是差不多就行,一碗米饭两个菜,香喷喷热腾腾吃饱再说,来到山上称体重,好像还胖了不少,写在朋友圈居然别人都不相信。

    我想起来培训时老师说的一件事,有支教老师来到山里后看到自己的学生穷且脏,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结果把学生弄的不知所措。站在支教老师的立场看学生,每一个人都是穷困潦倒,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其实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可怜,可能还觉得自己和小伙伴玩的很开心,身边的人和自己相差无几。

    如果大凉山一直这样闭塞着,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这片土地可以是一片并不完美的世外桃花源,怎奈历史潮流是融合,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联系变得紧密。大凉山深处彝族同胞很多都外出打工,带回来外界的诱惑,有染色的头发,也有高科技的手机,小孩子则不可避免开始对外界也产生无穷的向往,每逢开学,班级学生减少是普遍现象,可能十二三岁就跟着父母外出打工。昨天听到一名去家访的支教老师说,班级少了四名学生,到两名同学家,一名同学因为吃错药不幸去世,还有一名学生外出打工去了。

    小小年纪外出打工,每个月赚两千块钱左右,站在我们的立场看这点钱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室如悬磬的他们来说就是不菲的收入,该用什么方法向孩子们解释学习的重要性值得深思。贫穷久了,不可能不对外界的富饶心生向往,这是天性使然。而对于美来说,就算和孩子讲康德名言,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他们也不会理解,甚至可能连这句话都读不完整,却盲目想仿照在外面打工的哥哥姐姐,把头发染成彩虹色为美。

    习惯一种生活是需要时间的,自我感觉适应能力算是比较强的,上海有同事觉得我会难以适应这里的艰苦环境,连冲水马桶都没有怎么能忍受?不过我到不觉得这是问题。

    我喝过很多城市不同口味的酸牛奶,也吃过天南地北品种繁多的蔬菜,如今陷入到食品匮乏的地带,虽然向往着大型超市里的瓜果蔬菜,但没有也能接受。

    口味的转变容易而经济的转变难,所谓一步从奴隶制跨入社会主义的大凉山地区,不把经济搞山去,贫穷就很难得到根本治理。如果家里穷的买不起卫生纸,那教会了孩子用卫生纸擦鼻涕又有多大作用?

    闲暇时候鄙人自嘲是一穷二百三空,一穷穷在经济上,二白白在思想上,三空空在精神上。马齿徒增,人生如戏,但无论如何也要让自己多演几个角色才好。

    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学生们带的饭,基本就三种,要么米饭,要么烤土豆,要么泡面。换做我吃,没有菜只吃冷米饭绝对难以下咽,冰冰凉黑乎乎的烤土豆一样不能接受,至于毫无营养的泡面也是敬而远之,正在长身体的学生们这样吃午饭怎么可能发育好啊?

    开学已经有好几天,二三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拿到自己的课本,二三四年级的老师也没拿到自己的课本。在二年级的数学课上,我把课本上的内容抄在黑板上给学生们看,再找同学起来朗读题目,结果从班长到语文课代表没有一个人愿意站起来读,不得已让全班同学一起读,有些字他们还不认识,比如缺勤,那么就先教语文再讲数学,条件固然艰苦,仍希望传授一些知识给孩子,仅此而已。不求出人头地,不求上名校,甚至不求考高分,只求孩子在童年能过得有意义,最好可以养成终身学习 自我成长的能力。

    很佩服有些作家可以将悲惨的故事描述的云淡风轻,而我所见所闻一片凄凉,语言中也不自觉伤感起来,可能自己还是犯了一个错误,仍然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为了减肥晚饭后外出散步,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走,两个还没有牛高的小女孩儿牵着几头牛走在山路上,这里的牛和这片土地一样贫瘠,瘦的皮包骨头。牛吃草应该是小朋友也明白的道理,但这里的牛连草也吃不到,不得不吃晒干的玉米杆果腹。牵牛的小女孩儿其中一个是我们一年级的,我就是她的班主任,因为没有教室的缘故至今还没给她上过一节课。

    9岁的吉后以希在读三年级,她和五岁的弟弟正在门口玩耍,我凑上去和她聊了二十来分钟,她的汉语在这里出类拔萃,可以正常交流,她有九个兄弟姐妹,大姐20岁在外面打工,最小的弟弟刚出生没多久。在和她拍照时,我把学了二十多年唯一一个精通的动作剪刀手传授给她,她再翻译成彝族教给五岁的弟弟。我问她,你过得开心吗?她说,开心。我追问,做什么的时候最开心?她说,玩。我再追问,平时玩什么游戏呢?她就对我说起喜欢玩的游戏,遗憾我用心听了好久也没能听清楚明白。

    但有一件事我明白了,她其实有着自己的快乐,她对生活的感觉和我所理解的她的生活有出入,我非吉后以希,安知吉后以希之乐。

    明天晚上继续散步,答应小姑娘给她带好吃的。她五岁的弟弟用彝族对着我讲话,我很好奇他说的内容就让姐姐做翻译,姐姐刚开始还不好意思,最后告诉我他弟弟说的是今天晚上吃肉了!我问她是不是也吃肉了,她开心地点点头。

    是啊,有肉吃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吉后以希和我 兄妹俩 这里的云一直都很漂亮 最后一抹余晖 牛也这么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凉山杂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wc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