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少明
在《雍正王朝》的第一部《九王夺嫡》中,雍正在对待下属上,有一条用人准则,“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雍正也一直在践行着他所说过的话,像是李卫经常犯错误,但是很少受到雍正的惩罚,因为雍正觉得这是无心之过,不是有意而为之。而当雍正还是雍亲王时,他的管家背着雍正在外面买了房子,并找了个相好的,经常的厮混在一起。雍正知道后对于这样的有心之过是如何处理的呢,将这位自己的亲信管家埋在雪地里冻死了。
这两句话就是雍正人生信条,“有心为善,虽善不赏”,这个是问题不大,和传统的观点也是相契合的。
而“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句话,应该说是有问题的,对于“恶”来说,这样的结果已经出现,至于造成这样结果的出现,“有心”还是“无心”只是主观条件而已,正如同界定犯罪一样,有预谋的犯罪,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下,可以定性为故意犯罪;对于无意的犯罪,造成了客观上犯罪的结果,也是过失犯罪。
只能在定性和量刑有所不同,不会因为是“无心”的就不会受到惩罚。况且“有心”和“无心”的界定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对于像雍正这样人人称之为刻薄的皇帝。
当然了在古代的一切生杀大权,几乎全在皇帝一人的手中,即使那些进谏的监察御史甚或是大臣只能冒死影响皇帝的判断,却很难改变皇帝的成命。
乾隆皇帝的皇后富察氏在济南的舟中逝世后,乾隆皇帝沉溺在悲痛当中,一向温文尔雅的皇帝的性情大变,变得暴躁易怒,在皇后的谥号这件事上,就曾处死过很多大臣。
因皇后葬礼事宜翻译上的错误,将刑部尚书阿克敦革职问罪,后又处死了几名相当于今天省级要员的官吏,还有其它因此事牵连的人或处死、或流放、或革职。乾隆皇帝的执政风格也为之大变,严苛了起来。
从这件事情来看,这些都是无心之过,却都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处罚。
即使是在雍正时期,对于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来说,“无心”的恶可以降低惩罚的程度,但是惩罚应该还是有的,况且如何界定“有心”和“无心”,以及如何界定“恶”的程度是一个问题。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为善,也可适当的赏,就像在今天的社会,有的人高调做慈善,难道就不应该奖赏吗,当然不是,只要是有善这样外化的行为,就是值得奖赏的;无心为恶,只要是出现了恶结果,就一定要有所惩罚的,那些交通肇事等过失犯罪都是无心的,但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这句话是古人的一种用人或是拉拢人心的策略,放在今天的法治社会就要辩证的来看了。
(2019.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