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作者: 尚会敏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00:49 被阅读16次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今天读到了托尔斯泰的一段话: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结果,那也不能是善。善是超越因果关系的东西。

    感觉说得明白晓畅!

    确实,善是超越了因果关系的东西,如果因为了什么而行善,那便不再是善;如果行善是为了某种目的,那也就不再是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

    如今,好像纯净的善良不再多见,所见到的有些善往往是些有所图的善良。虽然退而求其次,这样有所图的善良比不行善的好了太多,但是,善良一旦被目的绑架,总会让人觉得有些不是滋味。经常见到某些所谓的慈善者,虽则也有善举,实则更图个人的名利。人们总是宽容的,我们接受他们的行为,却很难说他们是纯粹的行善者。说得不客气些,其实,这样的慈善只是利益的交换而已。也许这样说有刻薄之嫌,但仔细想想,不是这样吗?

    鲁迅先生的《铸剑》刻画了一个黑衣黑须黑眼睛的宴之敖者,他替眉间尺报仇,却说:“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宴之敖者的善举,不是因为一向认识眉间尺和他的父亲,他的善举,没有任何的原因,只是为了报仇,这就是纯粹的侠义精神,是纯粹的善!

    《金刚经》讲,行善济贫当“无相布施”,做善事助人,心中不要有我在帮助别人的念头。为化劫而行善非全善,为行善而忘劫,乃为大善。真正行善之人并不在乎这些功名利禄,相反,他们行善不仅不图回报,甚至在因行善而被人诟病、误解、诋毁时,仍能行善不止。行善源自向善之心而见诸一言一行之间;真心行善,当是无所挑拣、时时处处地动善念、讲善言、行善事。

    行善而无求,乃为大善!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兄弟二人,偶遇一高僧,高僧告诉他们,兄弟俩四年之后将有一次劫难,唯一解救之法就是多行善事,积德解难。打那以后,哥哥在村里修桥筑路,养老抚幼,无偿地帮助他人,弟弟同样也行动起来,他种果树,种粮食,收获了,就接济那些吃不上饭的人。眼看四年就快满了,哥哥去见高僧,问是否已化了劫难,可这次高僧一语不发,只摇了摇头,哥哥感到奇怪可又无奈,便下了山,回家途中突然天降大雨,哥哥发现一间土屋可以避雨,便弓着腰躲了进去,结果一声雷响,土屋倒了,他被压在了下面。哥哥的两条腿在这次事故中残废了,这个变故使他痛苦至极。想自己几年来无私付出,为何仍遭此大难?他叫弟弟背着自己又去了西山。哥哥问:“大师,我几年行善,不辍一日,为何还遭此难?”高僧不答而抬头看着弟弟,问:“你呢?”弟弟答曰:“大师,时间久了,我就只是行善,忘了化劫的事情。”高僧合上眼,说:“这就对了,为化劫而行善非全善,为行善而忘劫,乃为大善。”

    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隍》中有言:“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此言得之!

    冯小刚的《芳华》引起了大家对善良的思考。很多人不理解,男主角刘锋那样善良的人,为什么最终就没有好报呢?仔细想想,为什么好人就一定要有好报呢?我们选择做好人,不是为了讨好,更不是为了求得回报,只是由于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善良的驱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mm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