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履以往》

作者: 茉莉花微开 | 来源:发表于2024-08-17 22:49 被阅读0次

    初次听说周华诚,是我们本地图书馆举办的一场讲座,邀请了周华诚老师做主讲。可惜我因为上班,未能前往。

    据听讲座回来的朋友说,他非但是个作家,还是“父亲的水稻田”项目的发起人,旨在引领城市中远离乡土的人,走进农耕生活,感受春种秋收,感受风土人情。这样的人,无疑是感性的。

    后来,又看到李老师的文章,她在读过周华诚的散文集《素履以往》后,对他的文字做出了如此的评价:“周华诚有着温和、清澈的个人气质,他与月光溪水、乡野山村融为一体。他的作品,沐着自然的光泽,自有一股山岚之气”。更让我记住了这个作家。

    那天,在图书馆邂逅《素履以往》一书时,内心欣喜莫名。自序部分,作者写道:“我们在稻田边吟唱,在烛光里读诗。在雨中行走,在烈日下劳作。在田埂上闲坐,看流云从远远的山头,一点一点地流淌,流到我们的头顶,再流到另一个地方去。”

    这样充满诗意的文字,让我无由来的联系到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瞬间被深深打动了。

    在《鱼鳞瓦》一篇中,他说:“鱼鳞瓦的屋顶之下,是一座遮风挡雨的家,是一纸水墨的江南,是一抹黛色的东方乡愁。”将我也带回了遥远的童年时代。

    那时候,在我们居住的小镇,极少高楼大厦。家家户户并不高大的屋顶,都是由青黑色的瓦片覆盖,它们连成一片,蔓延着整条街巷。

    瓦片用久了,难免会有破裂。这样,下雨的时候,雨水会顺着裂隙漏进房间里。于是,“捉漏”的师傅便会因需要而上门来。他们在屋顶上走来走去,仔细检查,确定破漏的地方。

    虽然房子不是很高,但站在很有坡度的上面,普通人未免会有脚底下发软,眩晕之感。修瓦的师傅却如履平地,跟在地面上行走似乎没什么两样,让人不由得心生佩服。

    瓦背经过这样的检查与捉漏,又可以承受好几年的风雨。

    每逢天气晴好的秋冬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在突出来的廊檐屋瓦上晾晒团箕。那里面装着的,有萝卜丝、番薯丝、也有柿子。最喜欢红彤彤的柿子,它们与黑乎乎的瓦背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副色彩艳丽的江南民俗画。

    雨天时,一串串水花在屋顶上跳跃着,宛如一曲或高昂、或低缓的交响乐,“噼里啪啦”、“叮叮咚咚”,世界都安静了,唯余一片雨声。

    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要寒冷得多。下一场雪,黑瓦隐藏在白雪之下,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宛如走进了童话里。孩子们在庭院里堆雪人、打雪仗,嬉笑声和打闹声,清脆而热烈,简直可以将屋瓦掀翻。

    当屋顶上的雪慢慢融化,变成水滴流下来时,却被寒冷冻住了,形成长长的冰凌,晶莹剔透。

    屋瓦下的人家,燃起红红的炉灶,煮饭、炒菜,饭菜的香味弥漫其间,炊烟在屋顶上游荡,如一条飘忽不定的游龙,又渐渐消散。

    那样的日子,缓慢而温馨。尔今,正如逐渐消失的鱼鳞瓦,再也无法拾起。

    读周华诚的散文,最大的感触是:细腻、真诚、唯美。我想,这样的文字,如果出自一个敏感多情的小女子之手,或许不足为奇,偏偏是一个大男人,笔端流淌着这样美好的文字,让人诧异,更被这份美好深深打动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素履以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zukjtx.html